close

MAZDA RX-8 2011 (8)  

2014 年 7 月 1 日,日本馬自達正式接手臺灣地區馬自達業務,結束臺灣超過一甲子的馬自達代理商歲月,開起由原廠直營的新時代。對於這件大事情,媒體幾乎眾口一致的給予正面評價與祝福。或許是本地媒體向來報喜不報憂的傳統,亦可能是擔心廣告、試車等來源受影響。但是,馬自達的直營,對於臺灣本地汽車產業,恐怕談不上什麼正面幫助,尤其,MAZDA Motor Taiwan(下稱 MMT)在第一時間的記者會,已經宣判臺灣國產化死刑!。

 

在 MMT 掛牌之前,對於馬自達國產事宜是否影響,坊間即有許多傳言,流傳最廣的就是 MMT 有意找裕隆進行代工事宜,這則流言也大概飛了半年左右。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本是胡說八道。首先,裕隆本身與日產的合約裡面,已經表示裕隆不能再取得同國籍車廠的合作,不然當初也不會需要跑去另立中華汽車門戶;再者,就算馬自達原廠甘冒技術被外流風險交由其他車商代工,合作 20 年的福特六和依舊是最佳拍檔,反正福特與馬自達的分手協議上也沒說以後生產、經銷完全不能有任何關連。

 SUBARU GD8B IMPREZA WRX  

MMT 本地繼 HONDA、SUBARU、SUZUKI 後第四間原廠直營的日系車代理商。有趣的是,這四間剛好就是本地市佔率最低的四間日系品牌(把 HONDA 歸類到這裡倒是有點委屈了)。照理來說,市佔率越低,越應該放給地區經銷商去傷腦筋,原廠只要負責收錢、訂業績目標就好,輕鬆又省事,何必來攪和臺灣市場呢?不過,一旦把 MMT 與其他三間成立的背景一比,MMT 其實很不一樣。

 

臺灣本田、SOT、臺灣 SUZUKI 這三間公司成立都是因為代理權發生重大變化,後二者是原代理商經營不善,臺灣本田則是三陽與原廠吵架。換句話說,這三間原廠直營的成立,基本上都是在風雨飄搖的時候,臺灣本田與 SOT 更出現交接空窗,讓競爭對手分到不少杯羹。從這裡某程度可以推測,臺灣本田、SOT、臺灣 SUZUKI 應該是找不到其他合作對象,只好原廠自己來收爛攤子了。而從實際的接班後表現來看,這三間原廠直營的代理商,也真的只是玩玩而已:

 HONDA ACCORD IX 臺灣 (1)  

臺灣本田雖然是這幾天當中唯一在臺灣就地國產的,但國產率之低,以及各種管理、定價方式,業界評價都不是很好,感覺本田原廠只是把臺灣當成殖民地;SOT 根本就是瞎搞,就算到了代理最後期,全省展示間也就七個,甚至連堂堂臺北市都沒有展示間,一年就是隨便賣個兩三百台交差了事,諸如 TRIBECA、OUTBACK 3.6R 這種怪車、沒市場的車通通都進來湊個熱鬧。也難怪陳唱集團接手後,每年都破銷售紀錄,每年都有高成長率;臺灣 SUZUKI 相對好一些,原廠一方面態度很低調,「無為而治」,某程度可以說臺灣 SUZUKI 是「惦惦吃三碗公」,所以臺灣 SUZUKI 旗下員工與經銷商大抵都過得很輕鬆(某幾間北部經銷商除外)。但說白了,臺灣 SUZUKI 也沒有很積極的以其原裝進口的旗幟,像和泰 RAV-4 一般血洗市場,挺可惜的。

 

回過頭來看 MMT,雖然 MMT 成立有很大的原因是在於福特與馬自達分手,但以目前臺灣馬自達銷售情況,其實也沒有到非得由原廠直營的階段,一來臺灣馬自達業績不惡,但二來卻又沒達到規模暴增到讓原廠覬覦的程度,原廠這時候用這種角度切進來,其實等於是提早讓馬自達在臺灣陣亡

 

套一句阿扁名言:「有這麼嚴重嗎」?

 Resize of MAZDA 2 2009 (1)  

MMT 在第一時間已經表明,未來馬自達會全部以進口方式佈局,然後還洋洋灑灑的說,未來將挑戰市佔率 5% 的門檻(目前為 3.5%)。改編一下阿扁的名言:「有這麼簡單嗎」?

 

自盤谷開天地以來,臺灣不曾有任何一間國產車商轉做進口後,市佔率比以前來得高的。就拿馬自達自己來說,以前 TRIBUTE 一個月躺著賣也有四五百台,後來純進口的 CX-7 怎麼下跪都很難有百台月銷量;就算現在小一號、便宜一點的 CX-5,每個月兩百台也是喘噓噓,未來要是 3、5 都變成進口,怎麼可能銷售數字不會腰斬?(按:MAZDA 5 可能沒有後繼車)

 MAZDA CX-9 (6)  

國產變進口會讓銷量產生這麼大變化的原因,當然就在於售價。以前 TRIBUTE 一台才七八十萬,CX-7 160 萬的定價剛好是兩倍,CX-5 也要 120 萬。雖然可以說 CX-7 接的是 MPV 的缺,且這幾年台幣貶值等因素,但消費者哪管你那麼多,人家豐田 RAV-4 也是進口的,卻不到台幣百萬就有,除非杜爛 TOYOTA 到爆或者非馬自達不愛,這種售價誰負擔得起?最重要的是,馬自達已經在本地國產 20 年,消費者已經對此品牌定位根深蒂固,單憑一句「原裝進口」是不可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荷包出來買單的,尤其日系車長年在臺灣國產,消費者早就認定日系車不該超過百萬售價,加上現在雙 B、VOLVO、AUDI 等低端車型都已經下探到 130 萬大關,幹嘛還去買日本車呢?

 臺南 2013-10-8 (1)  

另外一方面,當 MMT 放棄國產車之後,直接受影響的除了銷售數字外,福特六和生產線員工、下游協力廠乃至於馬自達經銷體系,全部都得面臨寒冬。說來有趣,十幾年前馬自達進口車可以在臺灣開出紅盤,主要還是因為福特六和生產線在後面推一把,才能壓低售價到跟國產車同樣水準,加上產品外型帥氣,日文包裝深植等諸多因素加雜,才有那段風光歲月。現在面對節節高聲的售價,以及不太受用的日文包裝,其實馬自達第一線銷售人員已經很不好操作,像馬 2 都只能靠促銷在拉抬買氣,一旦優惠結束,銷量跌幅之深令人乍舌。而再來全面轉做進口後,按照 TRIBUTE-CX7 模式,目前一年萬把初頭的銷量至少得打七折,也就是全省 40 多間展示間得陣亡 1/3 左右,這些員工何去何從?也難怪,現在第一線銷售莫不以「升級一瞬間」當作最後衝刺機會,不趁這時候賣車撈佣金,以後可就苦哈哈了。

 

當然,這些災難全部算到 MMT 頭上似乎有點不公平,似乎就算原廠這時候不直營,由本地其他公司接手,不國產、銷路大減、人員大砍這三件倒楣事好像都免不了,還不如讓原廠一次概括承受。聽起來滿有道理的,早痛晚痛都得痛,不如早死早超生?

 

豈有此理?

 臺中 2013-6-14 (12)  

MMT 宣佈放棄國產車,等於是把江山拱手讓給和泰與裕隆。馬自達雖然在本地的品牌忠誠度不低,但要這些車主由國產馬自達升格為進口馬自達,簡直是緣木求魚,有多少人是開玩馬 3 之後換馬 6 的?對品牌虛榮有點 sense 的都會跑去買二線進口車,這是二線日本車商在本地的必然處境,本地消費者只會在某一個區間產生所謂的品牌忠誠,一旦跨過百萬門檻就是琵琶別抱了。雖然 MMT 必然是評估過臺灣本地市場環境,發現國產後除非像臺灣本田這樣瞎搞,亂定價再背個臭名,不然就得做慈善事業,燒錢來國產以換取市佔率。但,開門做生意哪有不打算賺錢的?

 

個人之前指出過很多次,以目前臺灣汽車生產成本結構來說,月銷不到一千台的都是佛心事業。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車商願意把一個月賣不到四位數的車國產呢?其實真的是佛心來個。

 臺北 2014-7-13 (580)  

一台車在臺灣生產,首先會有於原料需求,所以中鋼等鋼鐵公司會有生意;其次生產線需要員工,所以本地廣大的技職體系科班人員有歸宿地;國產後也需要零件協力,所以本地零件商能得到開發經驗與訂單;最後就是經銷,國產化後的銷售人力需求頗殷,又造就一大批就業人力。整體算起來,就算對於母公司本身沒有單憑一台車的銷路與國產利潤營利,但它背後的母雞效應,還是對整體臺灣經濟社會產生正面幫助。所以臺灣本田當初會選擇國產,我也覺得很奇怪,畢竟對於日商而言,臺灣經濟社會好不好根本不重要,反正日本如果再受到什麼哥吉拉侵襲,臺灣人還是很樂意把錢源源不絕的捐過去。雖然業界對台本的作法批評甚多,但至少本田國產化就臺灣就業人力的消化,這點我們還是得給予臺灣本田正面肯定。

 高雄 2014-2-24  

站在商業立場而言,MMT 放棄國產化是無可厚非的。但也只有在純粹商業立場而言,MMT 這項選擇是正確的。長遠來看,MMT 可能保得住利潤,但是價格、市佔率、品牌認知、就業市場、經銷體系,在在都很有可能為了所謂的「盈利」付出慘痛代價,但,這關日本人什麼事?

 

或許,MMT 未來真有辦法把新馬 3 用舊馬 3 價格在賣,一台 60 萬帶回家,屆時大家應該是掌聲四起,用國產車價格就可以享受進口車,何樂不為?但是,既然是成車進口,零件也當然是原裝的,所以養起來就是一台進口車。你知道一支 RAV-4 的尾翼要多少嗎?32000!外加待料兩週!遑論這背後犧牲了多少生產線、鋼鐵廠、協力廠、經銷商的生意與就業機會。

Resize of MAZDA 3 MPS Luxury (4)

現在,臺灣的馬自達銷售以及原先代理商,並沒有什麼重大變卦,現在並不是一個 MAZDA 風雨飄搖的時節,原廠實在是沒有必要來直營,也沒有必要陡然宣布全進口方針。雖然,MMT 的作法勉強可以說是「先痛後痛都得痛 早死早超生」,但對於就業人力,以及原物料供應鍊,能多撐一天,就能多學到 know-how 一天。今天並不是出現什麼慧星撞地球般的大事情,單純只是原廠鬧分家,卻讓原本還可以勉力維持銷售局面的一間品牌,朝向小眾化又邁進一大步。面對這一切,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有原廠人員滿臉堆歡的笑容,看不到他們具體要怎麼把進口車賣得比國產車好,看不到他們要怎麼妥善處置進口化後被犧牲的本地就業人力,難怪,我也看不到這個品牌在臺灣的前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