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和集團」是以紡織起家,後透過中間人(很可能是和泰或者是政府)牽線<相反說法請參見註解>,與日本豐田簽署合作協議,在台灣生產 T80 CORONA、MINIACE 這兩款車。或許是受到裕隆的模式影響,六和只負責汽車製造,六和豐田的經銷仍是掌握在和泰手上,變成和泰一方面銷售國產的豐田汽車,一方面也銷售進口的豐田汽車。



<美力士是六和豐田第一款在台生產的汽車>




 



<六和豐田生產的 T80 CORONA,其間還歷經一次小改款,速度與日本完全同步!>


 


六和生產豐田沒有持續太久,因為日本與中國大陸「外交關係正常化」,台灣政府要求國內車商逐步與日本切斷關係,六和成為第一個砲灰。那何以裕隆在除外條款當中?理應裕隆是第一個被釜底抽薪的,但主要原因在於裕隆與日產簽的契約,合作時間相當長,一旦裕隆解約、違約,賠償金額非常大,相對的也使得裕隆處處被日產綁得死死。有鑑於此,六和與豐田簽訂的契約為民國 57 年起算 5 年。民國 62 年正好到期,所以在政府的壓力之下,六和不再與日本豐田續約。



<六和與豐田不再續約,當時流言滿天飛,清一色都是把對日本的不滿出在豐田汽車頭上。為此豐田原廠破天荒到台灣刊登聲明啟事,其實說白了就是把六和痛罵一頓>



<六和退出豐田汽車生產,和泰旋即原裝進口原先六和生產的 T80.5 CORONA。不過另一款六和生產的 Miniace 經過評估之後,和泰並沒有繼續進口,改以 1.75 噸的 Dyna 系統接手>


 


本來六和汽車是打算不玩了,專心回去當織女,但政府另一方面受到美國政府逆差方面的壓力,要求台灣與美國方面合作生產商品,以降低美方逆差,此時政府見到六和剛被迫失去豐田這個汽車合作伙伴,於是順水推舟,打算讓六和與福特合作。六和起初是老大不願意,畢竟生產豐田的這段期間並沒有比較好賺,加上當時國際局勢不穩定,哪天美國跟中國大陸搭上線,六和福特又得 say goodbye,用「卡打屋」想都知道政府這樁「美意」還是閃遠一點比較好。


 


六和這個想法往上呈報之後,反而讓政府感到頭痛,因為已經跟美方講好生產事宜,如果不讓六和背黑鍋,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其他廠商接手,所以乾脆直接對六和施壓,撇一句,「固然你們有不接的權利,不過接下這件合作案也沒什麼不好」。六和一聽,知道不接是不行了,於是與福特接續洽談合作事宜。而在政府的居中協調後,美方破天荒的同意,新成立的公司不以「福特」+「地區」名為稱號,而是以「福特六和」這種方式呈現,直到現在為止,都是全球唯一的命名方式,也代表著全球的福特汽車公司只有台灣不是由原廠直營。




 


以下是福特六和第一波徵才啟事,不愧是外資企業,雙語併陳





 


六和汽車自此正式與福特接軌,為期不到 5 年的六和豐田走入歷史。然而,六和與福特合作之後,儘管在公司名稱上佔到不少便宜,不過因為是與美方合資,所以六和生產的汽車上也被迫放棄原先的 logo,成為一間不折不扣的 OEM 代工廠,直到現在都是如此,所以從六和豐田轉變成福特六和,對於台灣的汽車工業究竟是福是禍,即使經過了近 40 年,尚不能蓋棺論定。




<美力士是否有此 logo 還不能確定,但六和生產的可樂娜車頭全部都有「六和」與「CORONA」結合在一起的專屬 logo,現在如果能找到成品的話應該算是博物館級的了!>


 


 


註:關於六和如何能與豐田攀上線,坊間流傳著另一個說法。民國 55 年,黃烈火創辦的「和泰商社」好不容易把豐田進口汽車帶起來,眼見裕隆汽車「一黨獨大」,和泰也有意在台灣生產豐田汽車,加上當時政府鼓勵民間轉投資大型工業項目,和泰生出好一筆資金之後,遂向政府申請生產許可。結果因為一些奇奇怪怪的因素,政府把執照給了八竿子打不著的六和紡織。而為了補償和泰,在政府居中斡旋之下,六和生產的汽車必須交由和泰經銷,而且六和豐田也不干涉和泰本身的進口汽車業務。


        按照這個說法,六和與豐田能夠合作,基本上和泰根本就是砲灰,接洽個老半天,最後六和「整碗端走」。或許跟六和宗家的後台夠硬也有相當關係,不過這些都是坊間消息(應該是源自和泰),六和集團對於當年何以取得豐田生產權,始終沒有具體對外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SIOR.C@ME 的頭像
    CELSIOR.C@ME

    CELSIOR's Automotive Saloon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