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年少輕狂時,剛有駕照就開始當風火輪馬路小英雄,民權大橋、大度路、羅斯福路都是享受超強風切的好所在,也就這樣認識了一群壞朋友。
經過二三十年的歲月流逝(好像也沒這麼久...隨便啦),這群壞朋友結婚的結婚,跑路的跑路,還在玩機車的已經寥寥無幾,頂多就是升格紅牌重機。幸好還有一小群壞朋友仍然在機車界打拼,保有這群「惡勢力」還可以在機車界打探有的沒的情報。可惜我對機車瞭解很有限,因此一直不敢在網路上野人獻曝。
上周到萬華找壞朋友聊天,對方忽然心血來潮,要我試一下新玩具:電動機車。我還想說,不會要我當「孔明車馬路殺手」吧!與其這樣我不如回頭當馬路小英雄。對方說不是啦,不是那種老先生老太太用的四輪孔明車,是中華汽車搞的電動機車。嘿!這層級就有所不同了,這可是「環保」來個,就在一陣簇擁下,來個簡單的試車吧!
台灣的機車密度慣居全球,機車所消耗的化石性燃料以及製造的廢氣、噪音,是環保署相當頭痛的問題。政府也不是不想把這些機車的問題一一排除,不過長期以來效果都很有限。事實上,電動機車在七八年前就曾經推行過,當時是國內某廠商以 YAMAHA CABIN 改裝成電動機車,極速也只有 40kmh,加上當時政府有不少獎勵,一時間有不少人當上白老鼠。然而,電動機車的結構與一般機車迥異,不要說補充燃料,光是顧個路就超級麻煩,機車行師傅是真的不會修,所以後來這批電動機車全數陣亡。
E-Moving 是中華汽車與國內廠商合作的新產品,不同於先前的 CABIN,E-Moving 從設計上就把「保養」的觀念擺進去,光是維修點就可以把整個中華汽車的維修體系都算進去,而且充電也可以在家裡面插個插頭就行,110V只要充兩小時即可滿電。
根據原廠數據,滿電後的蓄航能力有 40 公里,不過加上電燈、喇叭、駐車架等因素,最好算 25 公里比較保險。而 E-Moving 的最高極速稍微提升到 45kmh,在爬坡階段也有「Boost」按鈕可以「超壓」一下,實際測試發現,這按鈕按下去多少有點幫助。
坦白說,40 公里的蓄航力實在滿有限的,除非是每天很固定的路線要是臨時追加個什麼行程,就有機會「顧路」啦!考量到這點,E-Moving 的行李箱剛好可以再放第二顆電池,把蓄航力提升一倍。而且考量到女性買家,電瓶的重量還不至於太重,移動上還算簡單。
不過,E-Moving 的保養點雖然多,但是零件價格就很驚人了,基本上可以把它當「汽車」來理解,隨便換個零件,四位數是跑不掉的,這個也是 E-Moving 在蓄航力以外的最大問題。
E-Moving 上市這麼久,其實我在路上也只見過兩回。不過很有趣的是,經銷商掛牌倒是掛到快瘋了。也不是因為產能供不應求,最主要的還是各地政府補助不一,經銷商索性在補助較多的縣市掛上,然後賣到沒有補助的縣市去,即使是二手車名義,但是價格一來一往是很可觀的。
儘管如此,E-Moving 的「電池驅動」特性,與傳統汽油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導致整個行駛起來,跟汽油車完全是兩碼子事。單單一個發動,E-Moving 是完全感受不到的,只有油門催下去才知道,這車的力道真驚人。
<這是「電動駐車架的開關」,相當有意思的設計>
<跟汽車一樣,也有省油與動力模式,但是...差不多啦>
<傳說中的電動駐車架>
<這傳動要是壞了,應該直接報廢比較划算>
<三段開關,第二段 ACC 的模式才可以進行腳架升降;右上方是充電接點>
<這個是另一個新穎設計「倒檔」,按下去之後車子會以時速 2 公里的速度慢慢倒車,相當實用>
因為是電池驅動,E-Moving 的動力概念不能直接以「扭力」、「馬力」去理解,基本上就像是在搭捷運,起步一瞬間的推力非常驚人。E-Moving 已經配置有防暴衝裝置,但還是不太好控制這個瞬間。起步之後,就像在坐高爾夫球車一樣,很輕快的一路加速上去,耳邊傳來的只有傳動帶來的低頻聲,非常安靜。也就因為這樣,試駕過程中,我不敢騎進小巷,因為實在讓人察覺不出來,容易發生危險。「太安靜」是我認為 E-Moving 的第三個問題,未來勢必得在車上加裝某程度的警報聲響提醒其他用路人。然而,這麼安靜的表現,讓住在大馬路旁邊的我相當嚮往,哪一天路上喧囂的摩托車都變成這麼安靜,肯定夜夜好覺。
<這時候儀表版標示的是腳架沒有解除、還沒發動車>
<腳架解除後,左上方的指示會熄滅,此時才可以進行發動>
<發動前後的差別就只有這樣,一個燈熄了,但是沒有任何聲響>
E-Moving 畢竟是電動車,談不上什麼性能,就是很溫吞的起步、巡航,是一台不折不扣的代步車。儘管加速慢到會被市面上任何 50c.c. 的痛電,不過也讓人期待,一昭 E-Moving 普及之後,大家「衝動」的機車用路習慣勢必會發生重大改變,這種電動車可沒法像汽油車一樣「戰遍天下」。
<為了拍這張照片,還被條子觀察半天,就以他當結尾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