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 是 LEXUS 銷量最大的產品,其銷量佔 LEXUS 總量將近 1/3,在 NX 推出以前,RX 也是本地 LEXUS 賣最好的車款。
第一代 RX 是 1998 年發表,台灣也隨後上市,靠著和泰靈活的行銷順利打開銷路,先前個人亦有試駕過第一代 RX(參汽車試駕:LEXUS RX300 Vertex Edition)。而因為某些因素,個人也較長時間接觸第二代 RX(參汽車試駕:LEXUS RX400h),實際開過這兩代 RX 就可以發現,這款車的成功不僅只是和泰靈活的行銷手腕,RX 本身豐沛的戰鬥力以及貼近市場需求的設計,才是維持銷量的關鍵。
這點多少可以從外型蛻變的第三代 RX 得到印證。個人並沒有機會實際開到第三代,不過就以視覺的直覺而言,第三代變得太前衛,尤其後期版本強化了 Spindle Grille 沙漏車頭造型,前衛壓過既有的穩重感,結果還是獲得市場支持,不罔和泰爭取臺灣成為全世界首批上市第三代 RX 的市場。而隨著油價攀升以及 Hybrid 形象深植,原先第二代銷量佔比非常低的油電車型在第三代受惠於減稅政策而熱銷,且環顧市場毫無同級對手可言,進一步確立 RX 的銷售地位。
有了這個基礎,提供外型更加前衛的第四代 RX 一個很好的市場切入點。看起來像是第三代大幅進化的第四代 RX 外型,在同級車裡面還真是找不到可以相提並論的線條。第四代 RX 外型一樣是以 Spindle Grille 為主軸,但就像奧迪的大嘴不斷進化,到了第四代 RX,Spindle Grille 演化出了一個較具體的設計元素:「菱形」。當然在汽車設計而言,如果真的完全具象化的把這種設計語言落實在視覺上,就會像之前的大陸自主品牌車型那樣,雖然外型一目了然,卻跟車子本身很不搭,畢竟人已經對車的外型有一種既定的成見,車就該有一定什麼什麼的線條,就不該出現什麼什麼造型,所以當一個設計理念要實踐在實際車身上,必定要經過一個轉化的過程,修飾得讓人覺得驚豔但可以接受。
第四代 RX 的外型設計,其實受到早一年推出的 NX 相當大,但 NX 設計當時還沒有把「菱形」的概念具象化,第四代 RX 是第一台實踐這個設計演化的,比較具體的落實處包括了車頭霧燈、比 NX 更加上短下高的水箱罩、在 C 柱前方向下稍掉的凹折線條以及側面下緣線條等。有眼睛的一定會說看來看去都不是菱形,跟菱形有什麼關連?但這種體現方是就是前面一大堆篇幅所講的,如果真的把菱形概念完整套上去一台車,車肯定看起來會很突兀,三菱之所以從創廠到現在都沒有任何一台車有很具體的菱形設計就是這個原因,畢竟全宇宙的車廠就屬三菱最有資格把菱形當作設計語言。只是個人相信,當第四代 RX 搶然三菱一步把菱形具象落實在 Spindle Grille 概念時,三菱應該很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想要在 Dynamic Shield 這樣玩。
第四代 RX 還有一個比起上一代進化很多的設計理念,就是剛剛提到的上短下高的前水箱罩。第三代 RX 的水箱罩造型是上下對稱的,看起來就是一只沙漏,但第四代已經像是奧迪大嘴的相反,奧迪六角型大嘴從哪個點內縮,第四代 RX 就從哪個點外擴。這種設計當然也跟 NX脫離不了關係, NX 水箱罩下凹處的上下比例,在第四代 RX 作了更誇張的調整,也因為第四代 RX 車頭水箱罩下內折的鯊魚造型比例太高,與 LEXUS 的外型設計理念 L-Fitness 是強調橫線條所帶來的柔和感有些違和,四代 RX 水箱罩就靠著許多面積加大的、比 NX 多三倍的橫柵數來消除視覺衝突(F SPORT 當然還是全網格帶過),同時讓車頭視覺更有層次與立體感。
對於第四代 RX 的外型花了這麼多篇幅介紹,是否有人覺得我好像很喜歡這種造型?很可惜,我其實覺得這種造型很醜怪,就個人主觀的見解而言,我覺得 RX 一代長得比一代醜,一代比一代更難找到文字來形容它的外型,在前面講了半天的那些東西其實也是就事論事,並沒有要刻意推崇這種設計有多好,因為換做是我,儘管個人對 TOYOTA 品牌有某程度的崇拜,但看到這種造型,我是敬謝不敏的。
該說是我老了嗎?
說到第四代 RX 受到 NX 的影響,除了凶猛的車頭之外,應該也會讓人聯想到第四代 RX 大幅長大的車型。第四代 RX 比上一代加長了 12 公分,軸距拉長了 5 公分,看起來應該是因為有 NX 這個產品,所以 RX 可以理所當然的加大車型以拉開市場距離,至少我第一時間也是這麼看待的。不過根據豐田原廠的說法,第四代 RX 之所以變大跟 NX 的出現只是巧合,最主要還是因為 RX 最大的市場:美國,所做的市場調查。
LEXUS 自 2006 年回到日本本土後,LEXUS 市場大致可以切成北美、歐洲、日本以及亞太。對日本而言,因為道路環境以及用車習慣,大家還是希望車不要太寬太長,上一代 RX 就被嫌太大;歐洲市場則是希望 RX 加寬以增進高速與山路表現;而美國市場想當然爾的希望 RX 不管橫的直的豎的,通通長大就是了。在 RX 的市場分配上,美國是最大的市場,且美國消費者的回購率將近五成,所以這一代 RX 的長大最主要是因應美國市場的需求,加上又有 NX 這種小一號的級距產品,所以長大是很理所當然的。
第四代 RX 長大,直接受惠的當然是內部乘坐空間。個人是沒有開過、坐過三代,如果四代跟二代相比,那四代簡直就像是 LX 那種等級了,光光前座左右邊就會覺得怎麼離隔壁的這麼遠,雖然不適合把妹,但某程度也挺適合進入倦怠期的夫妻^^b。而因為加長的軸距全部都貢獻給後座腿部空間,所以後座感覺離前座就更遙遠了,原廠還宣稱後座已經有 LS 的空間(相信指的是短軸版),不過後座的加寬意外的讓人發現了第四代 RX 的一個問題點。
之前試駕 Ghost 的時候,內部空間遠比 RX、LX 大得多,但因為隔音相當好,所以坐在後座要跟前座溝通也不必刻意加高音量,用平常對話的聲音即可。本來我也以為向來以寧靜度自居的 LEXUS 之所以有辦法把第四代 RX 內部空間弄那麼大,應該在跟同車的活人談話當中就可以再次體驗 LEXUS 的隔音功力。沒想到光光跟助手席的活人講話就得提高一點兒音量,跟後座的講話,就得再加把勁兒了。實際坐上後座可以發現,問題點在於後座隔音太差,胎噪以及路面噪音吸收都不甚理想,雖然沒有二代 RX 後座那種共振與諧振問題,但一方面以 RX 的寧靜訴求,實在有點杆格,二方面後座空間又加大,連帶的使這種 NVH 噪音抑制問題被放大。
四代 RX 內部空間加大所帶來的問題還不止 NVH。原廠針對四代 RX 的視野改善下了很多功夫,比方 A 柱變細而且再向前延伸,前車門也將 A 柱三角窗併在車門上;C、D 柱之間的後三角窗也加大面積,提高進光量,原廠也表示四代的車窗玻璃比三代的加大(因為沒有實際丈量個人是不確定,但我相信原廠不會亂說),而且還有超大型中央螢幕以及立體感十足的 HUD 抬頭顯示器,不過第四代 RX 開起來總讓人覺得很難掌握外面的世界。
LEXUS 原廠當然還提供了一大票電子輔助系統,多到我根本也記不得有哪些,反正跟車啦,環景影像啦,懶得幫你煞到停的煞車輔助啦、自動遠光燈啦、盲點提示啦阿哩阿匝的都有,但還是讓人信心不太夠。儘管個人是比較少機會開到 SUV 這種高視野的車子,不過後來想一想,應該是第四代 RX 內部空間感過大所造成的對外視覺反效果。具體來講是說,因為車內空間大,駕駛人就會主觀的認為車子本身很大,加上儀表版本身很厚,車頭圓潤到根本看不到車頭最前緣,所以就會覺得很難掌握車子跟外界的距離,尤其在進入地下停車場的上波感受就更明顯,沒有環景影像還真不知道該怎麼開,尤其如果隔熱紙又貼得過深,內裝選擇黑色調的就會更有一種與外界的隔離感所帶來的模糊化距離,如果之前沒有開過這麼大隻的 SUV 習慣的話,一開始肯定是種挑戰。
幸好 RX200t 的 8AR 引擎表現相當優異,多少撫平了這方面的不確定感。這具渦輪增壓引擎是 RX 系列首度出現的非自然進氣系統。雖然從 8AR 的代號可以看出是 AR 系列的演化版,但 8AR 的運轉順暢度已經跟 MZ 的 V6 引擎很接近,兩者差別大概就在於 MZ 的六缸平衡性略勝一籌,但 8AR 早已經沒有傳統豐田四缸那種粗粗的聲音以及反應,有時候還會懷疑是不是六缸引擎。而 8AR-FTS 的動力相當夠,雖然變速箱配的是有點落伍的六速手自排,但實際催起來檔位並不會不夠用。
至於 8AR-FTS 所搭載的渦輪就很有趣了,基本上要跟所配合的駕駛模式來談。近十多年的 TOYOTA 車型大部分會有「Super ECT」或者「Power ECT」按鈕,根據個人經驗,按下去大概只有油耗會變,動態反應幾乎沒有差別。而四代 RX200t 的四種模式(ECO、NORMAL、SPORT、SPORT+)是玩真的,四種模式差距滿明顯的:ECO 當然是最笨;NORMAL 普普通通;SPORT 會讓變速箱神經質許多;SPORT+ 則是再把懸吊變硬,所以只限有配 AVS 可變懸吊的旗艦型以及 F SPORT 才有這個駕駛模式。在 SPORT+ 以外的模式,因為懸吊沒有變硬,所以當渦輪啟動以及關閉時會很有感覺,車身都會明顯晃一下。而 SPORT+ 的避震阻泥搭配得很棒,如果不重踩油門的話不容易感覺出來渦輪的啟閉。然而,雖然說其他三個模式都會感受到渦輪啟閉,不過也不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尤其不會有那種等待渦輪的煎熬。換句話說,這具 8AR-FTS 的渦輪遲滯影響並不大,渦輪沒有開啟時的動力還是很夠,除非是爬陡坡或者滿載五位活人,ECO 模式笨歸笨但還是很夠用。
四代 RX 的 SPORT+ 模式很值得個人再進一步聊聊。一般我們會認為 TOYOTA 的車以舒適為取向,所以不太會對動態反應抱什麼期待,但這個 SPORT+ 模式真的讓我印象深刻,加速以及過彎真的都提升非常多,甚至會讓人覺得這還是 TOYOTA 嗎?當然,四代 RX 本身是台休旅車,狠過彎還是會有強大的離心力湧現,所以也不建議去逼極限。但相對的在高速公路上用 SPORT+ 模式,那就真的很過癮了。不過在此之前請先確定車上市否還有其他活人或者其他活人是否陷入昏迷,因為稍微劇烈操駕於 SPORT+ 模式時,其實其他乘員的舒適性還是打了相當折扣,這點顯然 BMW 是比較得心應手的。至於沒有改變阻泥的 SPORT 模式,因為渦輪的啟閉感受比較明顯,反而是在上坡路段比較好用,因為人本身比較能掌握向上的身體平衡反應,下坡如果開到 SPORT 而不是 SPORT+ 模式的話,就算是駕駛者本身也不是很好坐。但如果山路上面全程開 SPORT+ 然後順順的踩,倒是兼具了駕駛樂趣以及乘坐舒適性,這點我覺得挺意外的。值得一提的是,在 SPORT/SPORT+ 的模式下啟動定速跟車,系統在煞車與加速時都會凶猛許多。
在市區停停走走的路上,第四代 RX 是挺就手的,中央超大螢幕真的很壯觀,儀表版的顯示資訊相當多,只是台規版本沒有繁體中文介面是挺可惜的,RX 面向的客戶群願意看簡體中文或者看的懂英文的應該都挺有限的。第四代 RX 的內裝與 NX 已經脫開關連度,兩者設計思維截然不同。四代 RX 儀表板層次跟車頭一樣的多,低重心的橫向線條多但不至於複雜,這是為了要平衡大型中央螢幕所造成的橫向視覺壓力(不然會覺得好像有台電視機壓在那裡),其中穿插的金屬飾板據說還是金屬加工工藝突破才有辦法這樣塑型。至於傾向駕駛座的中控台造型,很明顯是來自於上一代 RX,這一代看起來是再誇張一點的整個「包覆拉過來」(請對照三代四代 RX 的內裝)。此外,四代 RX 的中控台把上一代的懸浮設計改回傳統的直角造型,如此當然可以釋放出更多空間與空間感。而原廠在直角的地方設計了無線手機充電座,因為個人拿的是石器時代的手機,無法實驗看看到底好不好用。不過四代 RX 的中控台按鍵以及電調後視鏡按鍵的回彈力道相當棒,方向燈撥桿稍重,都比較像歐洲車的設定。至於觸控式閱讀燈、電動收折後座以及距離感應式電動尾門(手放在尾門一點距離一點時間就可以開啟)屬於相當新奇的設計。
RX200t 是取代 RX270 而來,也是 RX 歷來最小排氣量的車款。對於從六缸換成四缸,油門反應與爽度多少也有改變,但實際開起來可以發現原廠已經盡全力去彌平這兩者的差距,甚至在日本當地,四代 RX350 是沒有供應的。原廠是說因為 RX200t 的油耗以及性能都已經比 RX350 來得優異(另一個原因是日規 RX200t 有四驅版,過往 RX270 只有前驅;但台規 RX200t 只有前傳),性能部分個人是存疑的,但 RX200t 的動態表現,的確除了油門一拜的爽度以外,是比 2GR 引擎來得好,也難怪 RX200t 很成功的在全世界接下 RX300、RX350、RX270 的客戶換購市場。當然,不止引擎與變速箱的表現,第四代 RX 的配備、車身、設計,也都是居功闕偉的。
日本原廠是這麼展現對第四代 RX 的自信:當今天要開發一款車,團隊一定會想著是不是要塑造一個同級的假想敵來進行超越,比方 IS 開發的假想對象就是要超過 BMW 3 系列。第四代 RX 開發最前期,也曾經打算要找這麼一個「對手」來超越,結果才發現,第三代 RX 的同級車裡面並沒有什麼直接的對手,沒有一台同時兼具豪華、舒適、配備與售價的同級車,所以最後第四代 RX 的開發目標,就是「超越上一代 RX」。這個說法或許很多人會嗤之以鼻的認為自我感覺良好(尤其是那些挺歐洲車的),但實際跟第四代 RX 好好相處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的確在豪華 SUV 市場當中,日本原廠的這個信心是其來有自的,就連我這個把外型嫌到爆的,也深深感受到第四代 RX 的產品戰鬥力。或許它不能符合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要求,但我也不容否認,第四代 RX 它的確可以符合這個市場最多數人的最多數要求。
一台設計滿分的車子肯定不會在市場大賣,因為成本太高導致價格過鉅。任何一個成功的產品都需具備在市場可接受的價格範圍內盡最大可能滿足市場需求,這是豐田一貫的產品理念,也很成功展現在最新一代的 RX 上面。
<補充>
1. 台規四代 RX 配備比起其他外銷地區算是相當好,台規入門的 RX200t 豪華版配備與其他外銷地區大概就是鋁圈降到 18 吋,但港規入門款連感應雨刷、空氣清淨機都沒有(台規是全車系標配,港規要到 RX350 F SPORT 才有,但港規 RX450h Ultimate 又沒有這項配備),只是港規全車系標配加熱座椅。台規 8X1 極焰藍是第二年才追加的顏色;另台規內裝飾板多了雅致竹紋、核桃木紋可以選,但台規少了 Ultimate 20吋鋁圈,因為台規沒有引進 Ultimate Package(近似於日規 Version-L)。而 VDIM 是港規 200t 標配,台規與日規要 F SPORT 才有
2. 原廠宣稱鋁木鐳雕飾板的工藝很高,但實際上並不會讓人多加留意於這份工藝,視覺感受並不強烈
3. 台規型錄在膝部氣囊的標題是「雙前座」,但項目裡面是寫「僅駕駛座」,所以單看標題去數會以為台規有 11 顆氣囊。類似問題也發生在港規,香港 LEXUS 官方宣稱四代 RX 有 12SRS,但其實只是側氣簾算法不同而已
4. F SPORT 座椅因造型緣故電調功能較少,與入門款一樣僅有十項;台規第一年並沒有 200t F SPORT;ASL 自動音頻補償功能、DSC檔位誤入動力限制也是台規 2017 年式才追加的配備。此外,2017 年式頂級版與豪華版的象牙白與淡駝金內裝顏色的椅背多了黑色可以選
5. 三代 RX 省略的眼鏡盒在這一代回來了,是上一代客戶反應的結果
6. 日規四代 RX 車型計有 200t、200t 4WD、200t Version-L、200t Version-L 4WD、200 F SPORT 4WD、450h、450h 4WD、450h Version-L、450h Version-L 4WD、450h F SPORT 4WD;港規四代 RX 則是 200t、200t Ultimate Package、200t F SPORT 4WD、350 F SPORT Plus 4WD、450h Ultimate 4WD、450h Ultimate Plus 4WD
7. 台規 RX200t 旗艦版以上配備的漸進式方向燈一度在日本差點上市不了,四代 RX 發表前夕日本法規才修正允許這種設計
8. 台規 RX450h 除引擎外另多出 EV 純電行駛模式、行人提示警報聲以及後座下方出風口,其餘配備與汽油版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