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的發展印證創新科技終究得由良好的市場策略輔助才能成功。
以電為名的 Tesla 第一號作品 Roadster 固然以其純電吸引世人眼光,但被諸多媒體以汽油車的角度蹂躪後反而吸引力大打折扣,除了帥氣外型與電動以外,Tesla Roadster 很難讓人信服於它的售價,而且敞篷車本來市場就有限,所以 Tesla 也積極規劃下一款產品:Model S。Model S 以時下流行的四門 Coupe + 掀背登場,至少這種設定的市場比起 Roadster 擴增 N 倍,而且 Model S 充分利用電動車的特性騰出不可思議的空間,車頭車尾都可以盡情的放,車內也可以盡情的塞。而且 Model S 還有非常炫麗的超大全螢幕中控台,活脫是當時最紅的 i-pad 擺在車上一樣。這些傳統汽油車看不到的設定,使得多數人忽略 Model S 相當寒酸的內裝,尤其是乍看之下很有設計感但其實用料成本並不怎樣的內門板。
Model S 的加速與續航力當然也是特色,這裡不多抬轎。但因為全球銷售策略使然,台灣在第一時間並沒有代理商,僅有水貨商試探性導入,但這些水貨又遇到沒有副廠零件的困擾,後續保修成本並不輕鬆,遑論充電站設置。而最後這個問題,在台灣代理商成立後便有相當大改善,車款售價是包含到府上安裝充電站的費用,不過沒有副廠零件以及外廠維修困難,一樣是 Model S 原廠的搖錢樹。
Model S 在全球現今節能減碳的大旗下,除新加坡以外都順利攻城掠地,讓 Tesla 終於嚐到大賺的甜頭。不過 Tesla 將盈餘分配到更便宜的 Model 3 與自動駕駛,而這個市場策略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讓 Tesla 易主。
Model 3 以 Model S 一半不到的售價面世後再度造成轟動,從發表到現在都還是處於嚴重缺車的狀態,再度讓 Tesla 盈餘滿滿。不過另外一塊重大投資:自動駕駛就讓 Tesla 現在手忙腳亂。
Tesla 雖然是電動車銷售佼佼者,但比起一般汽油車廠而言,Tesla 的規模也就是個小公司,所以 Tesla 開發過程鎖頭入的人力物力與時間,自然難以跟一線大廠相抗衡。但隨著 Tesla 價格越來越平實,客戶越來越多之後,各種奇奇怪怪的狀況也陸陸續續出現。畢竟就算是一線大廠在七八年的測試階段也不可能概括所有消費者的用車方式,而一間原先年產不到一萬的車廠忽然間躍升為年產十萬二十萬,客戶倍增的同時等於也是在賭開發階段到底能夠涵蓋到多大的客戶族群進行偵錯。Model S 目前為止的市場表現是通過了這段壓力測試,但自動駕駛似乎就沒這麼順利。在不斷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後,Tesla 也不得不更改自動駕駛軟體設定,甚至連名稱都更換為「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為的就是避免駕駛人過度依賴自動駕駛系統導致開發階段沒有預設的駕駛情境出現所發生的危險。
事實上,從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的開發來講,Tesla 並不是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也不是最早投入的,但卻是第一間投入量產車的,雖然這樣可以取得市場先機,但相對的得負擔非常高的風險,而且等於是幫其他競爭對手偵錯。Model S 領先其他競爭對手推出的確讓 Tesla 嚐到甜頭,但自動駕駛這一跤跌得可不輕。目前幾件自動駕駛的死亡車禍已經進入訴訟階段,以 Tesla 的規模而言只要有幾件被判決天價賠償金成立後,Tesla 一定會面臨資金困境,也是讓有心車廠入手的絕佳機會。畢竟以 Tesla 開發的市場而言是相當穩固的,沒有必要說放棄就放棄。
至於 Model 3,儘管市場銷量大放異彩,不過 Model 3 一樣是台純電動車,電動車「電」從哪裡來的問題只會隨著用戶不斷倍增而被凸顯出來。目前全世界除北歐國家之外,大多數國家的發電還是來自於火力與核能這兩種爭議性不小的方式,以臺灣而言,若哪一天因為電動車充電量太大導致缺電,恐怕也會是一個無解的習題,現階段還沒發生電動車與民生用電「搶電」的狀況前,多數人選擇的還是「忽視」。日前臺南電動公車的鳥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事件大致是這樣子的:臺南市政府為了節能環保,所以撥預算購入電動公車,不料在剪綵時發現,電動公車的充電站竟然因為管線鋪設不及,廠商以柴油發電機因應,遭到批評是假環保,並且要求立即更正。問題是,就算管線鋪設好,柴油發電機拿去埋起來,似乎就不會有人過問這條電線裡面的電是用柴油還是火力還是核能「發」的,只要看不到就算是環保,這也是電動機車、電動汽車可以大行其道的最主要推手吧!
但願 Tesla 可以在電動車與民生用電搶電局面發生前大幅減低電動車的耗電量,只是不知道經過自動駕駛這幾件官司後,Tesla 還有多少資金能夠投入研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