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物價、房價居高不下,貧富差距、社會M型化越來越嚴重,政府想出許多打壓的鬼點子,升高房貸利率、調查大盤壟斷等,效果都很有限。以房價來說,一位普通的台北上班族,至少得不吃不喝30年才有辦法在台北市買下一間房子。於是政府只能端出更多花招,打擊這些投機客,最新的一招竟然是,汽車奢侈稅。
其實台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把高價進口車當成妖魔鬼怪。光復初期民間要進口汽車,只能以僑資個人名義進口自用,尤其裕隆汽車在1953年成立以後,為保護島內汽車產業,政府明令禁止進口台灣有生產之車型。問題在於,就算不是台灣生產的高價豪華車種,也被攔拒在外。1969年,有關單位有限度開放進口車,但必須要仔細審核,而且有諸多配額限制,而且3000c.c.以上之小客車不准進口,除非以華僑、留學生等自用名義,不然民間對於3000c.c.以上車輛是無緣的(當時台灣未生產超過3000c.c.之汽車)。
直到1981年,才全面開放3000c.c.以上汽車進口,加上台灣經濟起飛,此時進口車商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但是,進口車的稅捐相當繁重,即使到了90年代,一台北美落地報價不到兩萬美金的豐田AVALON,到台灣來報價已經是兩倍半!台灣自1997年加入WTO之後,理應稅額、稅幅逐漸降低,但實際上政府常找各種花招名堂課徵稅捐,所以本地消費者真正受益到的並不是很多。
其實,這類進口關稅可以當成是對進口車的一種奢侈稅,尤其按照排氣量作不同等級劃分的計算基礎,雖然粗糙,但多半車款FOB車價是與排氣量成正比。然而,最近所出爐的「汽車奢侈稅」,就顯得「二度拔毛」,美其名是調解貧富差距,其實又是另一套開政府財源的花招而已。
根據這項規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台灣販售之小客車,售價超過新台幣300萬元者,必須課徵10%的奢侈稅。這種課徵基準以及課徵內容,聽起來就像是2008年9月大陸的消費稅調漲所導致的3.0排氣以上汽車漲價(以上圖的LX570為例,調價前報價約為120萬人民幣,調價後漲到164.5萬,相當於花760萬台幣買一台豐田汽車)。然而在大陸的後續反應證明,車賣得越貴就越有人願意買,因為更能「彰顯地位」,同樣的狀況會不會發生在台灣,也就備受關注。
事實上,新款車賣得比舊款貴,但卻賣得更好的例子,在台灣是曾經出現過的。2003年在台灣發表的BMW E60 5系列,報價遠比小改後的E39漲了一大節,光是入門的520i由原本205萬台幣,漲到240萬左右,一口氣調漲近兩成,其他諸如525i、530i、545i都比對手Mercedes-Benz W211的對應車款貴上一大節。然而,這個價格一報出來之後,向來是E-Class雄踞的這個級距,馬上換E60當盟主,讓人跌破眼鏡。而BMW總代理汎德不僅靠這次調漲售價大撈一筆,也成功將E60 5-Series形象升級至比W211更高層次。
有了這個案例,在今年七月施行汽車奢侈稅後,會不會讓300萬以上汽車成為炫耀的新對象,很值得關注。倒是在政策敲定當下,立刻就有車商提出對策。代理稀有品牌的「聖文森」,針對旗下報價剛好在300萬的FIAT 500 Abarth Ferrari,象徵性的調降一塊錢;而本地許多進口車商早已經因為這項政策實施在即賺了一票,售價達到課稅門檻以上的汽車詢問度相當熱烈,車商也盡可能將交車時程趕在七月一日以前搞定;也有不少水貨商加緊運作,務必在這個法規上路之前好好撈一筆,這種盛況猶如當年W140停產前夕,總代理與水貨商「互相傾尬」般的熱鬧!
其實,這樣對於汽車課徵奢侈稅,效果應該很有限。一來花得起300萬台幣買車的人,多個10%不過就像是每年進口車商調漲售價,再者政策上路以後,肯定又成為一種擺譜的媒介:「我花得起這錢」,所以真有辦法讓消費者進而轉去購買較低單價的車,我是很質疑的。而且若真要懲罰這些有錢人,與其對300萬的車課稅,不如對30萬的名牌包下手:再怎麼說一台超過300萬的車,通常也會開個一兩年才可能轉手,但一只30萬的名牌包,再怎麼「帶出場」,頂多就三次,不然肯定惹上閒言閒語,還得擔心「撞包」,「奢侈」的程度絕對比貴上十倍的汽車高出一個等級。
當然,有關當局應該也沒這麼笨,這項政策能不能收到「所宣稱」的效果,應該心裡有數,然而能夠這樣巧立名目新闢財源,應該是這群官員所打的算盤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