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久沒見到這麼用心設計、打造的日本車了



代號 ZN6 的 TOYOTA 86/GT86(以下為避免與 AE86 混淆,均以歐規版的 GT-86 稱之),從去年 11 月發表到現在,兩岸媒體捧聲一片,紛紛都說 86 代表著頭文字 D 以降 AE86 車系的復活,說操控、引擎、車身調教很厲害,開起來很棒云云。GT-86 是一台好車沒錯,但照媒體這種說法看起來,不過也就是跟一台 TEANA、W221 普普通通的一台新車,畢竟現下哪一間媒體的哪一篇新車報導/試車報導不是長這副德行?



 


GT-86 真的是一台很棒的車,也非常有資格被捧為神車,但關鍵是必須要瞭解到底全新的 GT-86「強」在哪裡。




日本車最常被歐洲血統主義的車迷批評之處在於,日本車太擅長於視覺性以及行銷性的包裝,對於關係到更深層次的操控、安全、動態表現這方面就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廣泛的共用平台、零件,讓人覺得始終是就瓶裝新酒。然而這些批評,在 GT-86 出來以後恐怕得重新檢討一番。與當年 Z10、Z30 SOARER 一樣,GT-86 也是 TOYOTA 傾全力打造的一款跑車,裡裡外外都是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設計,為的就是讓人找回買車的「衝動」。


 


關於 GT-86 誕生背景,先前已經分析過(請見汽車講座:見證日本車壇辛酸的 TOYOTA GT-86 ),為了要打動日本年輕人的心,TOYOTA 結合旗下所有資源,尤其是把 SUBARU 的技術加以整合、互補,才有 GT-86 這款車,是以 GT-86 才肩負喚醒日本年輕族群購車慾的神聖任務。由截至目前為止的銷售表現來看,GT-86 似乎達到原先的預設目標,甚至還超出每月銷量的三倍在成長。然而,GT-86 的購買者,40 歲以上的中年男佔相當大的比例,咬牙勉強貸款勉強買車的小伙子並沒有如預期般的成長幅度,所以 GT-86 在蜜月期過後還能夠維持日本多久的暢銷,是很值得懷疑的。當年 R35 GT-R、第一代 ALTEZZA 通通都是這樣的路線:一開始媒體捧上天,民眾搶翻天,過一陣子之後是經銷商庫存堆滿天、降價殺翻天。畢竟 GT-R、ALTEZZA、GT-86 最致命的共同點就是:不實用的玩具。



關於這點,TOYOTA 也沒那麼遲鈍,GT-86 的上市宣言,就已經點名:「目前交通文化的發展之下,汽車已經成為越來越純粹的移動工具,越來越多人只單純享受汽車帶來的便利。然而,汽車不只是『便利』,還能夠帶來的『駕駛樂趣』卻逐漸被遺忘。但我們堅信,還是存在有那麼一群少數人,內心找尋消逝已久的渴望,渴望享受駕駛的樂趣,GT-86 就是為了這麼誕生、存在」。開宗明義的說,GT-86 不是面向什麼大眾胃口的,小眾市場的產品,請不要以大眾眼光待之;反過來說,若以追求駕駛樂趣視之,GT-86 當之無愧!



 


這不是隨便說說,就以引擎這部分而言,GT-86 是全世界第一台前置水平對臥引擎的後輪驅動跑車。這聽起來好像怪怪的,難道玩水平對臥的 SUBARU、PORSCHE 都沒有推出過 FR 的水平對臥跑車嗎?答案是,沒有!SUBARU 在 80 代後期推出的 Alcyone 以及其後繼車 SVX,充其量只是大型 GT Coupe,其並非以較偏向動態性能的跑車為主軸。事實上,SUBARU 從創廠至今倒也沒出過符合典型定義的跑車,IMPREZA STi 再怎麼也是背著一個房車的車殼。


 


有著前中置水平對臥引擎,GT-86 的重心是所有汽油跑車當中最低的!加上 TOYOTA 的直噴引擎技術,讓 SUBARU 這顆 FA20 引擎在 12.5 的壓縮比下發揮出 200ps 的最大馬力,等於是集合這兩間車廠的引擎技術精華。從這個數據也不難推斷出,過一段時日應該有機會推出 GT-86 turbo 版本,以求榨出更驚人的動力輸出。



引擎要能夠帶動整個車身向前衝,變速箱也是重要關鍵。GT-86 的變速箱也是 TOYOTA 全新打造的兩具六速齒輪,包括六速手排以及六速手自排,後者還號稱是世界上換檔速度最快的變速箱,配在這種車上乍看之下是有點不搭,不過也能看出豐田的誠意。是以雖然 GT-86 輸出不過 200 匹最大馬力,但這 200 匹馬力幾乎沒有減損的全部可以發揮出來,比起同樣輸出在 200 匹左右的車而言,GT-86 是沒什麼輸的可能。



 


既然是為了年輕人打造的跑車,GT-86 在上市時又創了一個紀錄,TOYOTA 破天荒的讓旗下三款改裝版本一次亮相:MODELLISTA、TRD、GARNISH(這是新出來的行頭),也就是說懶得一項一項慢慢改裝的人,在購買車的當下就可以選擇要哪一種懶人包,而 TOYOTA 還有意無意的讓坊間改裝廠參與此車的後期開發階段,使坊間在實車還沒上市的時候就已經買得到對應改裝部品,外觀、內裝、引擎、排氣...一硬俱全。從這方面也可以逆推,這顆 FA20 的潛力相當大。目前還沒見到改到超過 300 匹的套件,但相信只要心臟夠大,這顆引擎榨到 400 匹不是太難。




GT-86 一共分為四個等級,RC、G、GT 以及 GT-Limited,值得一提的是入門的 RC,把能夠拆的東西全部都幫你拆光,甚至中控台都挖空了,連冷氣都是選配件,前後塑膠保桿、無亮光油烤漆、四輪備胎級鐵圈...陽春到炸掉的背後就是低到不行的價格:199 萬日幣,等於一台中間規格的 COROLLA AXIO 就能買到一台豐田速度機器;就算要兼具實用性(因為 RC 版是不能領牌的),入門的 G 版也不過就多個 17 萬台幣,裡面配備幾乎多一倍,且不需要龜縮在賽車場上。然而,截至目前為止的銷售情況來看,多數人還是寧可買配到飽的 GT-Limited 一次到位。



與 GT-86 同台登場的還有 SUBARU BR-Z。BR-Z 全稱為「Boxer Rear-drive Zenith」(所以日後若推出四驅版本,應該會稱為 BA-Z),與 GT-86 同樣是在 SUBARU 生產線一起組裝,配備、售價都差不多,只是 BR-Z 少了一個類似 GT 的等級。奇怪的是,BR-Z 的陽春版本 RA 還可以選配珍珠亮光漆,車身同色保桿也是標準配備,或許是為了與 GT-86 RC 做一個區隔的緣故吧!



應該有人會覺得,既然同質性這麼高,為何要兩款車同步上市?尤其 GT-86 號召力遠比 BR-Z 強,BR-Z 即使賣得再好,也終究淪為「陪公子練劍」的形象,要是一個不小心賣得比 GT-86 好,豈不「功高震主」?


 


這麼講是聽起來是頗有道理的,然而,BR-Z/GT-86 畢竟是豐田與 SUBARU 合作的產物,此平台匯聚兩間車廠之長,若只以單一品牌面世,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何以 TOYOTA 推出水平對臥的跑車?何以 SUBARU 做出後驅小跑車?與其爭執這些,不如兩個廠牌都推出同質產品,既可加強氣勢,亦可讓各自品牌形象提升,反正兩品牌都上市的銷售表現,肯定會比單一品牌來得強。不過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BR-Z 的外觀沒有做出太大的區別,僅在車頭下方、前葉子板以及等級規格上有些許差別,如果 BR-Z 可以採取 4WD 的方式上市,那麼更能呼應 SUBARU 的品牌精髓。




日本、澳洲、英國的豐田代理商對於這台車都十分期待,有關的宣傳工作早在去年年中就已經開始,塑造 GT-86 的神話形象。對照之下,台灣與大陸都顯得很被動,尤其是台灣,到目前為止僅在去年臺北車展展出 Concept II,外加送一個超級不實用的隔熱貼紙,其他並沒有什麼正式宣傳,反而民間以及媒體炒作的幅度遠大於和泰;大陸這邊也差不多,直到今年北京車展才展出量產版本,好笑的是,一牆之隔的 AE86,人氣還比 GT-86 強數倍,要拍個照就得排半天,遑論還有一堆死小孩在一旁摳摳摸摸。不過,代理 86 的一汽豐田也很聰明,反正 AE86 這款車也沒在大陸正式販賣(其實整個 Sprinter 車系要不是有神通廣大的走私商,大陸人根本不會知道這玩意兒),於是 86 的銷售宣傳就主打兩點:AE86 以及 FR 小跑車。畢竟目前在大陸汽車市場上,FR 小跑車也就一款 MX-5,但兩者定位、年紀以及戰鬥力相差甚遠,一汽豐田倒是信心滿滿的不會重蹈廣汽豐田 ZELAS 的覆轍。



GT-86 是一台非常用心設計的車,TOYOTA 賭上千億元的開發經費,同步讓旗下所有經銷商都販售這款車,企求喚醒日本那群心中還對「汽車駕駛」抱持一絲絲渴望的年輕人站出來。其實,GT-86 若能成功,受益最大的並不會是 TOYOTA,畢竟 TOYOTA 整個旗下適合這種族群的也不過就這麼一台 GT-86,反倒 NISSAN 有 370Z,MAZDA 有 MX-5,SUBARU 有 IMPREZA,那麼 TOYOTA 為什麼要做這種利人的事情呢?這就是日本人令人佩服的「企業精神」。TOYOTA 身為日本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對於日本汽車市場擁有主導地位。當日本人漸漸不買車,年輕人不考駕照時,TOYOTA 挖空心思讓日本人回流,而不是一味的拓展外銷。坦白說,GT-86 這款車戰鬥力雖強,但日本人對車的冷淡,不可能靠這一款車就可以解決的。充其量,GT-86 只能做到「開第一槍」的地位,剩下還有待其他車款乃至於其他車廠的共同營造氣氛,才有可能讓日本人重回 80 年代那種買車不眨眼的霸氣。從另一個角度而言,GT-86 這款車大可直接面向海外,採取 TEANA、CAMRY 這種模式,海外先上市或者海外規格更豐富,來換取最大的利益。不過豐田沒有這麼做,還是讓自家人享受到第一手的樂趣。



GT-86 端出這麼多誠意,不過平心而論,這台車註定不會賣得太好。十四年前豐田嘴硬,推出 FR 小轎車 ALTEZZA,媒體評價也是讚聲一片,但市場銷售過了蜜月期就說拜拜了。十年前日本人對車冷感已經到那種程度,十年後的現在只有更變本加厲的份。然而,TOYOTA 這種帶動整體市場的企業精神,放在台灣,放在大陸乃至於全世界,根本找不到任何一間車廠有此氣度,也難怪,豐田可以成為全世界普及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廠,以豐田為追逐對象、假想敵的車廠比比皆是,但在做不到這些「豐田氣度」之前,什麼「華人界的 LEXUS」、「TOYOTA 第二」都只是喊爽的口號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