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要賣國產車,除了豐田之外都是產銷分離,最主要還是為了節稅。不過如此也就難以避免經銷商自己互相廝殺價格的局面。所有的國產車商當中,經銷商關係最複雜的,當屬老字號的福特六和。六和汽車最早在製造 TOYOTA 的時候(詳見台灣汽車歷史:從六和豐田到福特六和 ),經銷權是交給和泰處理,直到政府與日本鬧翻之後,福特六和成立,六和汽車並沒有經銷體系,在短時間招兵買馬,三大都會臺北、臺中、高雄由全資子公司九和做經銷商,其他地區則徵聘當地意向人士合作。不過福特六和也沒做得很絕,最大的三塊市場並非由九和汽車「整碗端走」,也同意其他經銷商加入銷售工作。畢竟一來福特六和資金有限,二來當時市場相當肥沃,多一間經銷商就可以讓裕隆少一塊天地,何樂不為?底下這則聲明就可以看出,當時光臺北地區就有四間不同體系的經銷商:王記、九和、金門以及臺灣汽車聯合。
固然,現在福特六和的臺北經銷商也有四間:中太、億和、九和、建富(顯然當年除九和以外的都陣亡了),不過在這種汽車難賣的年代還出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太正面的,經銷商之間鬥價格不說,甚至同樣經銷商不同的展示間,也會迸發拼價格的血戰。沒辦法,大家都是去 01 抓「神單」,衝進去展示間就說,「我要什麼什麼車,要這些配備,要這個價格,你做不做?不做我去找願意做的業務」,所以經銷商之間的關係,早就不是早年那種「人人有功練」的祥和時代。於是乎,這種地區經銷商聯合廣告在現在也不太可能出現了。
「汽車掮客」這個名詞應該在台灣沒什麼人聽過,在大陸這種身份叫做「拼縫」,講好聽一點是「購車經理人」,事實上就是在市場大好、消費者還很傻的時候,遊走於消費者與經銷商中間的投機客,藉由兩邊資訊不對稱的前提賺取價差。不要覺得這好像沒什麼,有些掮客也可以一個月交個一二十台車,比典型的業代多出一倍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畢竟掮客不必受限於特定品牌,只要「客戶」有需求,講出價位與配備,掮客就可以協助把車生出來。其實久而久之,反而消費者會比較信賴這些掮客(就好像很多人喜歡把前交給理專亂投資一樣)。
不過上面講的是比較「罩」的掮客,可以嘻嘻哈哈遊走於兩端,比較沒那麼吃得開或者心臟比較大顆的掮客,不免利用這種灰色地帶來營利,因為消費者也不清楚車是從哪來的,偷換個零件、借屍還魂、重大事故泡水車什麼的,都可以從這種管道洗出去。而廣告上面講的那種情形也是一種,雖然說消費者在過戶時會發現自己不是第一手,但掮客可以輕易以一些理由呼噥過去,讓消費者買到一台根本不是新古車的二手車。反過來說,掮客在購車到賣車中間居然還可以租出去賺利潤,相較現在這種掛牌車滿天下的年代,可見當時缺車缺得有多兇了。
固然這類掮客是值得撻伐的,但這則聲明內容所涉及的手法也很有趣:四間臺北地區經銷商聯合拒修「非一手車」。那真正買二手車的豈不倒大楣了?其實這種做法有本末倒置之嫌,畢竟掮客的「進貨」一定是跟業代勾結,不然掮客不會拿到比市價低的價格好賺取價差,同時業代也可以脫出手上比較難銷的車款。經銷商自己不先堅壁清野,靠這種亡羊補牢的方式反而害到真正的二手車主,所以到底具體成效如何,也真是令人懷疑。
然而,四間利益衝突的經銷商願意聯手對付外侮,也算是臺灣車壇當中的曇花一現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