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國道高速公路,你知道它幾歲了嗎?


 


其實高速公路的歷史可以推算到鼎鼎大名的「麥帥公路」。麥帥公路是連接臺北到基隆的汽車專用公路,用以取代繁忙的基隆路(沒錯,當年的基隆路是真的可以從公館殺到基隆的)。麥帥公路是臺灣第一條專用公路,鋪設水準相當高,但是確有很致命的設計缺陷。麥帥公路既然是南北往返,是以規劃雙向雙線通車,但中間沒有任何分隔島嶼設計,通車沒多久就發生大小車禍,便利交通之際也成為政府頭痛的麻煩。所幸後來十大建設進行規劃時,行政院獻策將麥帥公路編入南北高速公路最北段,是以大部分麥帥公路日後拓寬變成為目前中山高基隆到南京東路匝道。然而真正為了連接南北兩端興建的,應該是從三重之後的中山高速公路段,民國 63 年,三重到中壢進行通車,一般也以此時為中山高速公路的誕生日,距今已經快要 40 年;就算以全線貫通的民國 67 年起算,中山高速公路也已經 35 歲了。


 


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以後,對本島運輸發生革命性變化,不管貨物或者人員運送,省道、臺鐵都受到強大的衝擊,以前搖省道從臺北到高雄沒有七小時肯定到不了,中山高一通之後,「合法」來說只要四小時半,大大縮減南來北往時間,讓臺灣交通文化邁向新頁,同時也出現更多新奇的衍生物,野雞車、超一台車獎賞十元、墾丁盃...都是中山高當年讓人津津樂道的,相信同為本地車友應該也對這條高速公路有著說不完的話題。


 


前幾天跟 Blues 老大閒聊,他老人家特意提供了幾張珍貴的「國家速度認證照片」,這麼「名貴」的照片倒也記錄了當年高速公路的一些令人懷念的情景。儘管高速公路可能我們天天在用,但受限於規定,很難得有機會可以拍攝到高速公路的場景。這種「官方照相機」的「名貴相片」,倒是意外在這方面有著不少貢獻。



這張照片是高速公路已經通車好一段時間的了,當時車道分隔線還是採用新穎的「點狀標」,碾過去會發生「悶悶」聲響,提醒駕駛人已經在變換車道;晚上更有良好的反光效率。但缺點是因為這種點狀標是埋進柏油的,經過長時間碾壓後多少會被「刨」起來,所以用了好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換回白線。此外,當時路肩分隔已經採用白色實線,但在最路緣劃上黃線,並且有漆上「禁行路肩」的標語。



這張拍攝時間稍微晚點,車道分隔線已經全面換裝為白色長虛線,而路肩則改為貓眼石分隔,原先白色實線暫時取消。不過這種設計養護成本還是偏高,所以後來路肩分隔線才變成現在所見到的白色實線。其餘如護欄、分隔島種的黃金榕也都沒變。


 


當然,這組照片也看不出當年只要 20 元的小客車通行費,要透過這種公立的相機拍倒也真是太困難了點~



 
<照片提供:Blu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