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esize of DSCF5653  

ALTO 到現在已經是第九代,車系長達 30 多年,但因為車型太小,ALTO 直到第八代才進來臺灣,不過第八代 ALTO 在臺灣販售時間很完整,完全與國外同步的走過 2009 到 2014 這五個年頭。不過,ALTO 平均月銷量勉強有個十位數,所以路上能見度相當低。

 

ALTO 賣得少,除了「印度製」讓人望之卻步外,另一個原因是 ALTO 進來的不是時候。ALTO 是太子汽車最後一款鈴木作品,也就是說,ALTO 發表於太子汽車風雨飄搖的時間點,當時金鈴汽車雖然已經接手代理權,不過因為宣傳不夠到位,加上太子遍布全省的經銷商,許多原先有意換購 ISUZU、SUZUKI 的潛在買家紛紛卻步,ALTO 就很理所當然的成為犧牲品。事實上,ALTO 發表當時的價格 44 萬初,到 2014 年最後一批的牌價也不過就小漲到 46 萬,坦白說並沒有很貴。只是,ALTO 所處的這個級距在臺灣已經幾乎沒有市場。

 

ALTO 這種微型車,早期有雷克斯、多力,但真正揚名立萬的還是福特嘉年華,且其亦有符合國人美學的三廂款式,偕同 K11 MARCH 與 TUTTO/JUSTY,在 90 年代初期把這個級距炒作到最顛峰。然而,因為島內泡沫經濟蓬勃,福特率先開出第一槍,把嘉年華放大,而後對手紛紛跟進,到後來原廠不提供嘉年華之後,福特以陽春版 TIERRA 改名 ACTIVA,以同樣的售價吸引原先 1.3 級距買家,大家也紛紛跟進,如此一來,國產車除韓系品牌以外漸漸沒有 1.0 級距產品,而消費者也慢慢接受,車再怎麼小也得有個 4 米多、1.5、50 萬的觀念。但隨著韓系國產車棄守這塊市場,1.0 級距在本地真空過一段時間,反而只有馬來西亞進口車勉強有這類產品,但也賣得不怎樣,所以慢慢也有車商認為這塊市場累積的能量以夠,又陸續出現 Tobe m'car、Hyundai i10 與 ALTO。

 

撇開排氣量較大的 m'car,i10 與 ALTO 不約而同的都是印度製造,且原廠知名度都處於第二線,少了一線大廠的炒作話題,i10、ALTO 常常是以個位數銷量在度小月,甚至很多消費者根本不知道 40 幾萬級距還有這麼兩款產品,反而是非議話題較多的 TOBE 比較有認知度(當然,大家對 TOBE 的認知似乎也沒有多正面)。而且對 ALTO 還有一個主觀上的不良因素,那就是產品性與高一階的 SWIFT 錯得不夠開。i10 基本上沒有這種問題,因為卡在 1.2~1.6 規格的 i20 並沒有進來臺灣。反而這一代 SWIFT 在臺灣僅有 1.2 單一規格,加上又是日本原裝進口,價格也只貴個十萬,車身更大上一號,無形中當然搶走不少 ALTO 客戶。

 

如此諸多不利因素夾擊之下,ALTO 銷售表現當然是龍游淺灘,也因此,很少有機會能夠體認到 ALTO 這台車神奇的地方。

 SUZUKI ALTO (12)

先不說別的,ALTO 的動力方向盤是電動輔助而非典型油壓,這點便造就 ALTO 非常奇特的方向盤手感。既然是電動輔助,ALTO 動力方向盤需要一個「啟動媒介」,不像一般油壓走的是比較偏機械而可以無時不刻的進行動力輔助,如此一來,在沒有「啟動」的前提下,ALTO 方向盤之重手不輸專門練肌肉的老 PASSAT,這點在窄巷掉頭時特別明顯,簡直是要人命。感覺起來,ALTO 動力輔助必須方向盤打到某一個角度之後才會出現,而且必須有一點行進力道去穿透最大靜摩擦力,除了掉頭,路邊擠窄位也是累得要死。相信以現在的工業科技,就算是電動輔助也可以做得像是油壓輔助般全時存在,SUZUKI 不這麼做顯然是故意的,當然,希望 SUZUKI 不是故意找駕駛人麻煩的。

 

如此設定的方向盤手感,在真實道路上便有很巧妙的變化。一般可變尺比方向盤是一開始很輕,隨著速度而方向盤變沈重;ALTO 則是反過來,一開始很重,但遇上比較大的彎道時反而很輕鬆寫意。這樣推估起來,SUZUKI 的用意應該是基於 ALTO 車重太輕,如果讓低速方向盤很輕的話,車子容易搖搖晃晃的;而在彎中讓方向盤變輕,除有助於過彎外,ALTO 本身夠輕,就算很劇烈去劈彎也幾乎不會推頭,不至於因為方向盤變輕而產生危險,反而這樣整體下來會讓人覺得 ALTO 還滿好掌控的。

 

同樣具有這種邏輯的還有 ALTO 的懸吊。

 SUZUKI ALTO (10)

ALTO 採前麥花臣、後拖曳臂佈局,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不過整體吸震稱得上「硬梆梆」,硬度跟 MONDEO 有得拼。好處自然是過彎很犀利,不過在市區實在讓人覺得硬得過頭,一台小車幹嘛配到這麼硬的懸吊?然而,ALTO 車身輕,如果懸吊不那麼硬,車身依然很容易搖搖晃晃,車身更大的 COLT PLUS 就是這樣,整台車開起來像布丁一樣,進彎出彎嚇死人,但 COLT PLUS 吸震反應讓人沒話說,所以要兼具吸震以及搖晃抑制,在越小的車的確是越大的考驗。

 SUZUKI ALTO (4)

特殊的方向盤與懸吊設定,讓 ALTO 在彎道表現很搶眼,其過彎犀利程度,讓人想像不到它的引擎完全放在前軸之前。或許是引擎實在太小,ALTO 這種車很難用一般典型轎車的邏輯去理解。打開引擎蓋,ALTO 的變速箱比引擎本體還大(可能重量也更重)!整個引擎室空空蕩蕩的,連轉向結構都看得一清二楚,所有的東西一目了然,一副就是很好維修很好保養的樣子。唯獨冷媒管線走得很奇怪,幾乎把整個引擎室兜了大半圈才穿擋火牆,但冷度沒話說,夏天也能讓人在車內格格叫。此外,台規 ALTO 電瓶規格僅是 38,但明顯電瓶托座較大,升級到 45 不成問題。

 SUZUKI ALTO (5)

引擎室內令人驚訝的東西還有兩個。首先,ALTO 引擎室已經空到快要可以搞氣冷,但引擎蓋內側竟然還有隔音棉!高一個級距的車都不見得有這玩意兒了;第二,不知是不是只有臺灣這樣,ALTO 引擎室裡面的底漆明顯與外部烤漆不同,但也只有引擎室是這樣,車門內、行李箱就跟一般車無異,不知道 ALTO 引擎室是有做過怎麼樣的特殊處理,不明就裡的人很可能會以為是不是全車重新噴塗過。

 SUZUKI ALTO (3)

不過 ALTO 引擎的表現,比起引擎室還要更令人意外。

 

畢竟是三缸車,ALTO 一啟動就會覺得在地震,ALTO 引擎的震動狀況,差不多只要停紅燈煞車踩到時速不到 20 的時候,就會很明顯感受到「地震回來了」。然而弔詭的是,冷氣壓縮機開下去之後,震動就會有所改善?!引擎弔詭的地方還有,在起步瞬間,油門踩深一點會聽到一個很奇怪的「呼」聲,感覺像是引擎吸不到氣,這種狀況在引擎轉速忽然降低(比方上坡進檔瞬間)也會出現,原因不明。除了這兩個比較奇特的地方以外,ALTO 引擎輸出令人開了眼界。其帳面上還不到 68ps,但加速相當輕快,高轉速的聲浪還滿像四缸車,所以整個開起來會覺得引擎動力充足,爬坡也不會太慢,唯獨就是,變速箱實在匹配的不大行。

 SUZUKI ALTO (2)

根據規格所示,ALTO 的變速箱與 SWIFT 完全一樣,等於是拿一顆對應更大扭力、更大馬力引擎的變速箱來用,所以 ALTO 換檔時機怪怪的:一檔很快就跳二檔,但二檔齒比差過大,只要一有小坡度,轉速就會掉很多,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三檔。此外,在高速行駛時,任憑怎麼踩,變速箱就是不給連降兩檔,只能用排檔桿操作硬退。而且據說此變速箱無學習功能,沒辦法把它變笨,也沒法把它弄聰明,不管怎麼開就是這樣我行我素。所以如果 ALTO 配一個更協調的齒比,動態表現可以再更上層樓些。

 

寫到這裡,光是 ALTO 底盤與引擎/變速箱的設定,就讓人很好奇,在 ALTO 主力的印度,爛路更多、爬坡也頻繁,ALTO 是怎麼在那裡滿大街的亂跑呢?

 SUZUKI ALTO (9)

同樣屬於這種疑問範圍的,就是 ALTO 的隔音。雖然 ALTO 引擎室有意想不到的吸音棉,但 ALTO 路面噪音抑制相當有限。可能是為了省成本,四輪基本上都沒有內輪拱,只要有一粒沙被捲進去就開始打鼓,經過修繕路段就好像下大雨一樣。ALTO 本身因為車小,板金也沒辦法弄得多厚,所以風切、路面以外其他噪音也都沒有打太多折就傳遞進車室,這又造成另一個問題,就是音響常常得調:巡航時會覺得音量不夠,靜止時又覺得音量太大,多希望原廠能牽一條線到方向盤上進行適時調整,不然 ALTO 配的六支喇叭雖然讓人驚訝卻也難以施展。

 SUZUKI ALTO (17)SUZUKI ALTO (16)

其實,台規 ALTO 的配備算是很豐富,遙控行李箱拉把、附 AUX 的 CD/MP3、冷暖空調、檔位指示燈、鋸齒排檔、鋁圈(配的還是馬牌輪胎喔)、前霧燈、杯架、倒車雷達、六喇叭、空氣濾清器、晶片防盜遙控、ISO FIX 後座椅、後雨刷(附噴水器),都算是比其他地區來得優。安全上,ALTO 大抵只 A 走了 ESP,但 EBD 與四氣囊都還留著,在當時同級車是無可挑剔的。不過,畢竟是廉價車,車頂手把全免了,助手席遮陽板照妖鏡也消失,後座亦是手搖窗,方向盤只能前後不能上下,室內燈活像是小發財般的可愛。還有就是,前座雖然是電動窗,不過得有勞駕駛者自己伸手到助手席窗邊才能控制,助手席電動窗並沒有整合在駕駛座側。

SUZUKI ALTO (11) SUZUKI ALTO (21)

幸好 ALTO 左右寬度也不高,一般正常身材的人稍微彎一下可以摸得到助手席電動窗控制處。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電動後視鏡也免了,而且後視鏡小得很可愛,可愛到快看不到倒車視野。但很好玩的是,因為 ALTO 車身太小,只要願意把頭稍稍探出去,基本上什麼地方都看得到,幾乎是沒有死角,抓距離超級容易。

 SUZUKI ALTO (19)

然而,ALTO 內部空間沒有太離譜,我這種四個月身孕的胖子還可以在前座像條蟲一樣蠕行,坐上駕駛座也不會頂到膝蓋。不過,也因為 ALTO 沒有為駕駛座設計膝蓋施力點,開一段路會覺得右腳踩踏板踩到酸,或許也是提醒駕駛人,這車不是給你跑太遠的!而 ALTO 後座,簡而言之是跑車等級的,我這種胖子只能對折才能勉強進去,畢竟 ALTO 行照上寫的也是四人座,後座中央並無安全帶。這麼算起來,超跑級後座還有個手搖窗而非蝴蝶窗,且後座門版還內建置杯架,ALTO 配備還真是不錯,甚至連備胎都有!

 SUZUKI ALTO (6)SUZUKI ALTO (18)

說到配備,ALTO 標配的輪胎應該是很吸引人的東西!沒錯,臺灣規格一律四輪都是 GOOD YEAR GT3(備胎也是),只不過都是印度製,而且還有一個原因:只有 GOOD YEAR 與馬牌有這種 155/65R14 規格,四條換下來包你唉北叫母。事實上,ALTO 還是一台不折不扣的進口車,零件價格自然不能跟國產車相提並論,換跟保險桿基本上破萬,雖然長安鈴木有國產新奧拓(因為長安亦有生產第二代奧拓,故宜稱「新奧拓」以區別),但據「先聖先烈」ALTO 車友表示,有不少電路系統與台規不同,能夠用的沒有想像中的多,而且長安新奧拓也沒有賣得多好,零件不像 JETTA、GOLF 那樣爛大街,所以在養車上還是得有些心理準備。

 SUZUKI ALTO (7)

ALTO 引擎蓋雖然沒有油壓桿,但重量出奇的輕,輕到會覺得不必插挺桿也行;而後尾廂門則有油壓桿,但油壓壓力很奇怪,大約在腰間高度就會失去輔助,直接「磅」一聲關起來,一開始通常都會嚇到。不過 ALTO 尾門很貼心的設計內凹把手,對於「無人駕駛」等級的女性車主相當實用。至於尾門打開後的行李箱,算是意思意思而已,所以底下還擺了個備胎就讓人覺得有點浪費空間。

 SUZUKI ALTO (20)

同樣讓人覺得有微詞的地方還有幾個:1. 方向盤握感不好,當遇上電力輔助動力轉向沒介入,或者引擎低速震動時會特別明顯;2. 雖然 1.0 引擎可以省稅金,但很抱歉,只能加 98 無鉛,畢竟從帳面數字來看,榨到近 68ps、1:10 的壓縮比,得付出這方面的代價;3. 冷氣面板上方有個「發光置物盒」,其燈光是從冷氣按鈕內側刻意露過來,不過當放置物品之後就會被完全擋住,實用性很差;最後,ALTO 背景光線是紅色的,搞得跟奧迪一樣熱血,夜間看久了比較容易視覺疲勞。倒是乍看之下很熱血的獨立轉速表,女性使用者都表示很可愛(立在雨刷下方的噴水頭也被說很可愛),但對於習慣轉速表整合在碼表旁邊的人得花一些時間適應。

 SUZUKI ALTO (13)SUZUKI ALTO (1)

以 ALTO 所處的級距,ALTO 基本上只要能在市區輕鬆遊走就行,剩下的通常買家也不會 care。不過 ALTO 的整體表現出乎意料,還帶有相當的劈彎實力。電子輔助動力方向盤設定是跟市區使用有明顯衝突的地方,還有就是 98 無鉛汽油與零件價格也與級距客戶期望有落差。有趣的是,當這些觀點落實到本車女性車主上,對方卻只輕描淡寫的說,沒關係,習慣就好!

 SUZUKI ALTO (8)

確實,男人在寫試車文,多少會以男人的觀點來看待一台車。對於都會女性而言,她們 care 的好像不是這些。所以,如果 ALTO 不是印度製、沒有碰上太子青黃不接,月銷量要翻個十倍,我想也不會是個大問題,因為,ALTO 真的是一台很有趣的小車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SIOR.C@ME 的頭像
    CELSIOR.C@ME

    CELSIOR's Automotive Saloon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