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スカイラインとは

SKYLINE」,NISSAN所有車款當中最長壽的一款車,也是唯一一台PRINCE時代遺留至今的車系,並未被五十五年來的日本車壇縱橫兼併沖逝,究竟,它有什麼樣的魅力?扣掉早年為了擴大產能而外銷的時期,SKYLINE自石油危機以後不再推出左駕版本,是以左駕地區難以想像SKYLINE這款車為何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澳洲都被奉為神車,澳洲還因為SKYLINE的關係,改變行之有年的賽車規則,盡一切力量把這支怪獸擋在賽車場外。

   事實上,第一代SKYLINE的樣貌與現在可說是「天差地遠」。第一代SKYLINE1957年登場,定位上還看不太出來「性能」二字,畢竟身為PRINCE第一款轎車作品的後繼車,初代SKYLINE頂多只能算是高級轎車。這可沒有胡說,1957年登場當時,SKYLINE報價為120萬日幣,比起TOYOTA CROWN還要貴上兩成,是日本當時最貴的國產車。不過PRINCE除了高級車製作了得以外,也把腦筋動往賽車界,加上後來分出GLORIA車系,SKYLINE便開始轉型。1962年,PRINCE推出驚豔四座的「SKYLINE SPORT」,外型委由義大利設計的它,五十年後的現在再審視,也不覺得拖泥帶水,讓人印象深刻,可惜因為報價太高落得曲高和寡的下場。不過SKYLINE SPORT奠定了SKYLINE車系往性能轎車邁進的方向,是以第二代SKYLINE便與第一代有所區隔。

   SKYLINE的進化並非一步登天的。二代SKYLINE的廣宣一開始也還是強調家用形象。然而,在一連串的巧合下,PRINCE把原先GLORIA使用的2.0 G7引擎塞進二代SKYLINE肚中,就這麼沒什麼改裝的SKYLINE GT,又被抓去跑1964年的日本GP,竟然一舉宰掉PORSCHE 904,頓時舉國歡騰,暱稱為「SKYLINE G」的速度神話也就此展開,PRINCE也從善如流,將這款SKYLINE付諸量產,成為當時日本年輕人購車第一首選。

   1968年第三代SKYLINE登場,此時SKYLINE已經定調成為「轎跑車」,隔年,已經將PRINCE合併的日產推出最具代表性的SKYLINE GT-R。第一代SKYLINE GT-R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由PRINCE開發的S20自然進氣引擎,2.0的排氣量竟然有160匹最大馬力!加上車身動態調教得宜,SKYLINE GT-R在日本賽車場上戰無不克,寫下50勝的輝煌紀錄,SKYLINE/SKYLINE GT-R的跑車形象也就在日本車迷心中根深蒂固。日產也很聰明,一般版的SKYLINE除了性能訴求以外,首度大膽的在廣告文宣上採用年輕化風格,稱為「愛的SKYLINE」,一台車既可以釣辣妹,又可以下場跑比賽,當然是搶車搶翻了。

   1972年推出的第四代SKYLINE,並且繼續在廣告上大做文章。這回找來一位日本人Ken以及一位外國人Mary,延續上一代「愛的SKYLINE」,讓這兩位廣告主角因為SKYLINE相戀,是以坊間暱稱第四代SKYLINE為「Ken and MarySKYLINE。由於當時已經離二戰結束近30年,民間消費力早就轉向汽車,加上廣告成功的形象塑造,「Ken and MarySKYLINE幾乎到了年輕人人手一部的程度!不過SKYLINE的腳步也不是這麼一帆風順,大改款的第四代SKYLINE登場之後,19731月,GT-R當然也跟著改款,不過二代GT-R的最初用意是在消化上一代沒用完的S20引擎,日產原先打算小改款之後放上新引擎。不料卻遇上石油危機,日本政府祭出嚴厲的法規,GT-R不得不離開市場。

   少了GT-RSKYLINE,多虧Ken and Mary形象太好所賜,SKYLINE整體銷路影響沒有太嚴重,倒是下一代的SKYLINE變得很中規中矩,動力表現普普,直到後期才追加稍微稱得上性能款的2000GT-Turbo,但比起第一代橫掃千軍的氣勢,不如說第五代SKYLINE還比較像是家庭用車。此尷尬局面由1981年的第六代SKYLINE打破,當時日本從石油危機站起來,泡沫經濟逐漸發展。日產首度找外國名人Paul Newman代言SKYLINE,是以第六代R30 SKYLINE暱稱為「Newman Skyline」。性能方面,在小改款前夕推出號稱史上最強的版本:DOHC RS Turbo190匹馬力輸出終於超越當年S20引擎的160匹,終於讓人想起SKYLINE的性能形象。日產乘勝追擊,同年底推出小改版本,將車身修得更有個性,由於跟科幻片中的假面人頗為相似,是以被暱稱為「假面SKYLINE」。

   第七代SKYLINE誕生在泡沫經濟的顛峰初期,是以什麼怪東西幾乎都丟上去了,諸如HICAS(世界第一款四輪轉向系統)、自動前擾流翼等新穎配備應有盡有。然而第七代因為定位與Laurel太過接近,銷售上反而是自第一代以來最差勁的。這點讓日產很感冒,是以第八代R32乃火力全開,不僅重新調整車系,也把塵封已久的「GT-R」請出來。

   事實上,第八代SKYLINE因為是在泡沫經濟最顛峰的時候誕生,是以R32集日產所有汽車科技的大成,從外觀、配備到引擎,R32無一不是一時之選。尤其是大復活的GT-R,其性能表現再度橫掃於日本賽車界,還一舉在澳洲痛宰當地Muscle Car,加上日本消費力達到顛峰,R32 GT-R竟然可以一個月賣600台,五年下來創造將近44000台的銷售成績!是以標準款式的SKYLINE也跟著大賣,尤其四門版本,完全一掃第七代的陰霾。。

   第九代R33 SKYLINE當然就比較沒有這種「天時」了,尤其泡沫經濟瓦解後,SKYLINE反而越來越與現實脫節,逐漸出現「買得起的看不起,看得起的人買不起」,這點在GT-R體現得更明顯,是以第九代SKYLINE朝向凶猛外型發展與科技配備,卻也造成GT-R甚至賣得比次一級GT-T還多的怪現象。而且四門版本過份強調運動性,小改之前的銷售表現相當難看,是以R34四門款小改之後,日產原廠又回到「愛的SKYLINE」廣告訴求,不過因為雷諾原廠調控緣故,小改的R34生產期間非常短就下台一鞠躬了。

   從上面這段流變,不難發現SKYLINE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跟SKYLINE GT-R夾雜。在一開始是靠著GT-R來推動整個SKYLINE的形象,不過日產同時也注意到SKYLINE瞄準的年輕客層除了性能以外,亦對「浪漫」有所追求,是以廣告訴求有做出區隔,是以早期的GT-R對於SKYLINE整體車系的加分效果相當強烈。不過在1989R32 SKYLINE GT-R復活之後,日產陷入定位危機。一開始R32 SKYLINE訴求為「I Love You SKYLINE」,但GT-R出現之後,SKYLINE整個車系嚴重向GT-R傾斜,是以普通版的SKYLINE也被認定是一台跑車而不是轎車,銷售客層開始起變化,而且R32 SKYLINE的後座也被批評空間不夠,是以R33完全轉向「轎車」發展,加上日產當時資金不夠,直接把Leopard底盤拿來用,是以R33後座空間表現優異,卻讓GT-R版本落得「笨重」的批評。而到了R34,又開始偏向GT-R的性能化發展整個SKYLINE車系,加上沒錢開發內裝,是以R34 SKYLINE轎車系列的銷售表現實在不理想。

   法國人入主日產之後也見到了這個問題,是以老大剛恩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將GT-RSKYLINE切割,以後SKYLINESKYLINEGT-RGT-R,固然這樣多少會導致SKYLINE車系的精髓被抽離,但從R32R33R34這三款SKYLINE的演變,一下偏轎車,一下偏跑車,結果兩邊客層都不討好。從R34停產之後,第十一代的SKYLINE就轉型成為一台「高級車」。

第十一代的SKYLINE變化也是歷來最大的,首先引擎放棄沿用許久的直六,改以全新的VQ35替換,是以車款代號改為V35,而招牌雙圓尾燈、魚眼頭燈、渦輪增壓等設計通通一併拔除。內裝更是高級到不行,皮椅、中控台、面板等,與歷代風格迥異。幾乎看不出有什麼關連。事實上,第十一代SKYLINE的車系變化不只是把GT-R扔出去而已,雙門版本也獨立開發,兩者沒有太多共用零件,市場定位也就切得更開。

V35 SKYLINE如此改變不只是為了在日本當地站穩腳步,在法國人眼中,日產多年來「藏私」的行為實在嚴重影響全球營利,是以從V35開始,SKYLINE終於又拓展外銷,成為INFINITI G35。左駕版的第一關就直接攻打北美,G35竟然獲得空前的勝利,士氣低迷許久的INFINITI形象總算有所突破!是以INFINITI也重新調整品牌定位,打出全車系3.5以上,前中置引擎配置的跑房車印象。

G35在海外戰果豐碩,不過日本國內倒是不太捧場,畢竟SKYLINE的客層會接受「高級」這個形象的有限。儘管第十一代SKYLINE同時承接LeopardGloriaLaurel部分客層,但相較於對手TOYOTA更加豐富的車系,十一代SKYLINE整體表現只能說平平。有鑑於此,第十二代SKYLINE又調整了一下步伐,比較強調跑格。

代號V36的十二代SKYLINE,廣告訴求相當鮮明。首先日產精選了日本全國53處「SKYLINE」山道(亦即可以見到天際線的山路)做為背景,找來鈴木一朗代言。之所以挑鈴木一朗並不是單純賣臉,或者結合它的運動形象而已,更重要的是,鈴木一朗以及上一代的SKYLINE都是成功征服北美的日本品,兩者結合相得益彰。V36的廣告標語「スカイラインは、さらなるときめきへ」,已經很明顯在暗示這代SKYLINE回歸到「本質」,亦即走較運動化的路線。

   這不是隨便說說的。坐上G25,方向盤一打就覺得頗沈,固然還是可以一隻手進行操控,相較於CAMRY那種「一根小指走天下」可就有很明顯差別。G25方向盤的回饋感,比較像是傳遞路面資訊給駕駛者。這種調調讓我回想到幾年前開過的BMW E91 320i,手感也是如此。固然我們是可以懷疑日產是不是抄BMW,但是這種表現倒是讓我驚訝於,怎麼日本車也可以做得出來如此feel

   G25儘管只有2500c.c.,馬力輸出達218匹。而這具引擎儘管是V6,儘管是VQ系列,卻跟CEFIRO那種調教截然不同,也可以說跟印象中的V6不太一樣。一般而言,V6引擎的聲浪是尖而細,但這顆VQ25HR超過五千轉之後,聲音開始變得雄渾,反而有RB那種直六的調調。有趣的是,VQ25HR的輸出調教,扭力是從4000轉之後才明顯湧出,所以在市區駕駛時還感覺不出來它的威力。上了高速公路,油門踩深一點馬上就到法規速限,真是懷疑這台車的確只有2500c.c.嗎?也因此,過了收費站之後右腳「僵直」的老毛病發作,油門全開起步!四千轉內不覺得有什麼太特別的,但四千轉之後,貼背力道開始湧現,而最大馬力在頗高的6400轉才輸出,此時也離斷油不遠了,好在七速變速箱檔位銜接綿密,換檔後恰好就落在4000轉,是以全油門的力道順暢度相當不錯,一下就超速了!相較之下,4000轉內的G25在市區當中開起來很順暢,不必擔心忽然暴走,這才明白為何要這樣調教引擎。(事實上G37因為取向較性能化,所以沒有4000轉這個門檻,扭力輸出線性許多,但最大馬力則延遲到7000轉才到位)

   G25真正擅長的還是山路,第一部份那段花團錦簇的用語多少表達了這台車山路的實力,實在太可怕了!只要你敢彎,G25就是彎得過去,想要讓輪胎叫一下都滿困難的。甚至在彎中遇見對向來車而臨時修正路線,G25的反應很聽話,你怎麼轉方向盤,車子就怎麼移動,難怪有日本雜誌稱V36做到了「人車一體」的水準。

   真要挑缺點?坦白說在開過的車當中。G25這款車除了形而上的什麼品牌形象以外,裡裡外外還真找不出來什麼值得嫌的,就算在彎道上激烈操駕,也感覺不出來這台車超過一噸六。比較離譜的是,本以為後驅車配上這種車身應該後座滿狹隘的,在車上其他人上演「篡位」後,這才發現原來G25後座一點都不難坐,長途支撐性搞不好還比前座來得強,即便是後座中央位置也不至於太顛,此時不禁懷疑,這是台後驅車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