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最便宜的研究汽車,莫過於去書店買一本雜誌來抱。看著書上寫著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車子,然後再翻翻最後面的規格表,不禁每每讓人感嘆,為什麼臺灣就只賣這麼一丁點兒的車呢?

 DSCF6730  

當年雜誌上編輯的文筆,其實正是這種感嘆的始作俑者。因為地緣關係,臺灣車市以日本車為主,所以雜誌去日本原廠、日本本土試車的機會也多。而這些試車報導寫來寫去,總免不了一句:「日本人喜歡把好料留一手,所以臺灣無緣引進」。這句話影響程度可謂無遠弗屆,直到今天還是在網路上不難見到這句話流傳至今。差別在於這句話已經被推廣到日本車以外的歐洲車、美國車,當國外有什麼新奇車款、新穎科技配備或者手排車款時,就會很容易接這一句:「可惜臺灣沒有引進」,然後下面就不難見到對代理商的罵聲一片。

 DSCF6091  

不管日本人也好,歐洲車商也好,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留一手」的事情。去過東京秋葉原的人通常會對販售的最新電器、電子產品感到驚奇,早年的臺灣人跟現在的大陸人都很流行去日本一定要抱一個家用電器回來才不虛此行,畢竟臺灣要享受到同樣的規格通常得等個兩三年,看起來「留一手」這句話也不只在車界適用。但稍微探索日本電器業行規就會明白,這只是誤打誤撞而已。

 

日本電器業者有個默契:任何新推出的配備必須在日本使用好一段時間(通常是抓兩年),才可以進行外銷。原因很簡單,日本做電器的哪一個不是家大業大,跟政府關係密切的大財團呢?當今天一項新科技在進入市場以後發生了問題,日本國內市場「處理起來」方便許多,若是在美國、歐洲等其他海外地區,民間、媒體、官方的「操作空間」自然不會比日本當地來得大,與其搶第一時間上市去冒著風險,還不如先拿日本國民當白老鼠。而且任何新產品、新配備進入任何市場,都需要一定時間的法規審驗,在海外市場進行法規審驗/對應修正的同時,在日本市場試試水溫一段時間,就成了一個業界習慣。

 DSCF8960  

類似的規定,其實在臺灣車界也曾經出現過。在 2002 年全面開放自由結匯汽車進口之前,臺灣要以個人名義辦理汽車進口,只能是歸國學人/華僑/使節人員,而且一生只能帶一台車。而帶回來的車必須在當地掛牌至少一年,也就是俗稱的「車監」,雜誌都會說,這是為了保護代理商所做的規定,所以客觀上無法把全新車弄進來臺灣。但其實這個規定的背後還有一個用意,既然這種車不必像一般正式進口的汽車通過所有審驗,必須要等國外上市一段時間確定沒有問題,才准予放行。

 

相信會有人覺得這種說法有點牽強,那麼不妨回想一下當年 VOLVO 暴衝時候的新聞,裡面就有提到這個規定,還有民意代表質疑為什麼總代理的車反而不用坐車監,可以跟國外同步上市?甚至也傳出要求汽車必須在國外上市兩年才准許進口到臺灣的聲音,當然,這些事情隨著凱楠逐步強硬處理暴衝事情而慢慢退去,不然我們現在就得「享受」這種兩年新車車監啦!

 

回歸正題,雖然車界不若日本電器界有那種兩年實驗的默契,但就算是日本電器界在實驗兩年之後,還是有許多產品/配備不會出口到臺灣,就像是 GT-R R35 以前都不做左駕車款一樣,這不是「留一手」嗎?

 NISSAN R32 SKYLINE GT-R (2)  

還是老話一句:「車商是來賺錢的,不是做功德的」。R35以前的 GT-R 其實是有外銷的,第一代 GT-R 就有試生產左駕,甚至據傳有出口到臺灣過,但當時的 S20 引擎對於油品要求極高,二方面成車價格不低,第一代 GT-R 在外銷市場只有試探性的動作,當發現市場反應不理想時,自然就轉為日本國內專屬。這種作法直到 R32/R33/R34 還是維持下去,畢竟就算 R32 在澳洲房車賽技壓 CommodoreFalcon 這些老字號地頭蛇,R32 SKYLINE GT-R 本身的銷量也沒有大到哪裡去,右駕地區賣來賣去還是日本本土賣最好,所以到 R34 SKYLINE GT-R 都沒有外銷左駕地區就是因為市場不夠,賺不了什麼錢使然,況且左駕地區本身就有 Z 這款跑車,也沒必要再搞一台馬力幾乎一樣的跑車出來。而法國人將 GT-R 搞出左駕版,用意則不在於賺錢,而是在於提升整體品牌形象(詳見汽車講座:性能車款的奧義);臺灣本田之所以放話要引進 CIVIC Type-R 的用意也是一樣的。

 HONDA CIVIC VIII Euro-R (2)  

對車商而言,什麼樣的作法會賺錢就怎麼做。如果臺灣可以一年賣出 10000 CIVIC Type-R,那肯定明天就會在展示間看到這玩意兒。要進口/國產一台車之前,必須做過縝密的市場評估,才會決定什麼車要上市(一汽歐朗就是沒有做市調便直接開發上市所以死得奇慘)。註定賠錢的車子,除非對於整體品牌形象提升的幅度能夠帶領更多同品牌其他車款銷量,一來一回還是有賺的前提下才會出現在市場上,所以跟什麼「留一手」其實是沒有關連的。

 LANCER FORTIS  

同樣的市場邏輯也可以套用在國產車與進口車的配備上。網路很多人會批評國產車就是不安全,氣囊只有兩顆,反觀進口車的氣囊都是六顆起跳,各種電子安全配備又多,所以國產車商就是黑心。其實這都是市場反應所導致的結果而已,跟黑心不黑心沒有關連。當年和泰領先國產車業界喊出「雙 A 宣言」:每台車都有 ABS Air-Bag(當然是單安),結果換得的是顧客要求拿掉 ABS 減個兩萬車價,拿掉駕駛座氣囊再減個兩萬,所以雙 A 宣言推沒多久就不了了之。十年之後換中華汽車再來試試,LANCER FORTIS 頂級車型配到七顆安全氣囊,嘿!沒人買就是沒人買,因為膝部氣囊開發成本以及供應商契約期的緣故,後來中華索性搞了「三氣囊」的特仕車出來消化這個爛攤子。

 

國產車會比進口車少了那麼多的安全配備,就是因為沒人願意買帳。在臺灣,買國產車通常只考量到一點:價格,配到七顆氣囊的 FORTIS,價格已經到 79.9,鬼才去買。以現在國產車消費族群而言,怎麼樣能夠壓低售價就怎麼壓低,不然第一代 TIIDA 與第一代 VIOS 不會撐那麼久還是有相當的銷量,反正便宜嘛!同樣的,進口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安全配備與氣囊也是因為市場接受度,而且必須是這樣的配備才會有人買,換做是你,你願意買一台只有雙氣囊,但是 ABSTCSBASEBD 通通不見蛋的進口車嗎?

 廣汽豐田 凱美瑞 小改 (1)  

大陸國產車生產規模比臺灣大,規模生產成本理論上比臺灣低,但同型車售價卻普遍比臺灣高,原因就在於「有人願意買」,既然如此,車商也樂得在成本較低的前提下貴一點(前幾年大陸車市大好時就更明顯)。國產車商也好,進口車商也好,開門做生意就是要來賺錢的。為了圖個心頭好的「藏一手」而少賺錢,這跟商業邏輯是背道而馳的。市場會出現什麼東西,肯定是這種東西會賺錢,而且賺的錢夠多,多到能夠吸引人來投資操作相對的,市場沒有的東西,表示賺不到錢,或者根本基於法規之類的外在因素進不來(如賓士的短波雷達就因為與軍用頻道重疊而被封殺掉)。所以,當今天心中出現「為什麼臺灣沒有」的這個疑問,別再用什麼「黑心」、「次等公民」、「藏一手」這類無關商業行為的答案來填充,賺不賺得到錢,才是商業行為的根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