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過最後一夜奮戰到凌晨兩點,最後一天的任務很簡單,就是一早趕到中部國際機場搭 10:15 分華航飛機回到台灣。感覺只是要早點出發,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實際跑起來...果然還有最後一關在等我。



住名古屋車站的好處,用走的就能夠到名鐵空港線




車程大約 50 分鐘,就到了中部國際機場



我依然是三件行李(還有一只登機箱被擋住了)




相隔兩週,回到這個有點熟悉的地方。不同在於兩週前充滿未知數,兩週後充滿收穫


 


昨天晚上忙到凌晨兩點,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一口氣寄出 38 公斤的郵件。當然我也想過,如果這些東西只寄一部份,剩下的用扛的倒不成問題。不過我只能說,好在沒有真的這樣做,因為在機場遇上了麻煩。


 


當初搭華航最主要的考量就是台灣籍的航空公司,所以行李超重什麼的比較好凹。然而,華航在名古屋的櫃臺,有可能是日本籍地勤擔綱,問題就在於,日本人對於規定可就是一板一眼的。果然,這回我就遇到日本籍的地勤,而且...行李重量百分之百按照規定,托運行李 20kg,隨身行李 7 公斤。對我這種必然會行李超重的王八蛋來說,麻煩可大了。


 


憑我搭飛機的經驗,這肯定還是有辦法的。通常對於行李超重有三種解決方法,第一是就近機場郵局把超重的東西以郵寄的方式弄回台灣,好處是絕對合法,壞處是會多花一點錢;第二招與第三招都算是「絕招」等級,第二招是找寄物櫃,把超重的東西寄放在寄物櫃裡,check-in 完之後再大搖大擺去把東西拿出來辦理通關檢驗手續。其實只要 check-in 完拿到機票後,其他海關人員是不會去質疑登機行李的數量,畢竟頭等艙、商務艙對於隨身行李是有比較寬鬆的優待,只要別真的太誇張就行(先前曾有 47kg 手提行李的紀錄)。這招缺點在於,也不是每個機場都有寄物櫃,至少我在名古屋這裡沒有發現(後來據小樺說是有);所以這時候我只好採用第三招:隨身攜帶。簡而言之就是把所有能放口袋的東西全部擠到口袋,身體可以夾帶就盡量夾帶,然後能穿的衣服全部穿上。(幹這檔事的時候當然不要被櫃臺的地勤看到)


 


別小看這招,根據櫃臺「指示」,我總共超重 11kg,透過這招我至少偷掉了 4 公斤。加上筆電包包,總共減輕 9 公斤,還是離目標差了兩公斤。此時櫃臺的說,就當作是個優待吧!這番折騰之後,還是順利取得機票準備上飛機囉!



最後一個機會,當然把該買的名產買一買






這是回程的華航飛機



同樣選在緊急出口的位置,不過這回被安排到登機艙門的第一排!






還可以清楚見到空服員的一舉一動,而且因為離廚房很近,要什麼吃的喝的都很方便的啦



華航餐點還是這麼美味




麵包是基本的



小點心



鮭魚沙拉



雞肉蛋包飯



 


經過兩小時半的飛行時間,終於回到台灣的土地上。而這班班機很特別,降落在第一航廈,但卻得走到第二航廈辦理入關手續,所以一路都是空蕩蕩的



為期半個月的日本汽車朝聖行,也就在這張長廊照片當中劃下句點。


 


「日本」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國家,愛的是,日本什麼東西應有盡有;恨的是,日本地狹物貧,養成日本人四處搜刮好東西回日本的「日本軍國主義」。在汽車方面,這所謂的「愛」與「恨」也得到了完整體現。日本的汽車工業,早年也是被歐美強力殖民,二戰之前就已經有美國車商在日本設廠製造,而二戰後,日本人主動向英國與法國車廠合作,製造小型汽車。與台灣不同在於,日本人很早醒覺,汽車工業的重要性,是以在日本第一台進口汽車出現後的八年,日本人已經自行研發出簡單結構的汽車。而在二戰期間因為軍需,汽車發展一日千里。戰後受到東京合約的限制,日本軍需技術全部都不能繼續研發,連帶使日本不得不把汽車重心指向民用小車,加上政府提倡 K-Car,日本汽車工業逐漸由完全照抄,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日本汽車的成功之路,第一個複製的就是南韓,經過 30 多年的努力,現在南韓汽車也不會有人去質疑是整本照抄的落後產品。


 


那麼台灣呢?納智捷的 138 公里廣告,雖然採用低成本的模型車加電腦動畫而成,裡面的配樂以及文字十分發人省思。吾人對於自主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固然感到欣慰,每次翻閱美國消費者雜誌 Consumer Report,除了看它如何痛罵美國販售的各款汽車以外,我也會去翻閱手機以及電腦專欄,因為那裡總是會出現 ASUS、Acer、htc 等台灣品牌,儘管我對於這幾個品牌在台灣壓榨勞工的舉止深不以為然,但至少他們也讓「台灣」這兩個字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納智捷是不是也能夠像這些 3C 品牌般在國際揚眉吐氣,我在這裡還是獻上我誠摯的祝福


 


日本與台灣僅千里之遙,台灣用車文化長年受到日本影響,要不是台灣採取左駕規格,不然台灣路上的汽車肯定會是日本的翻版。也因為距離因素,台灣日本汽車業或者汽車同好的交流相當頻繁。有趣的是,這次日本行所拜訪的幾位日本 ACC 成員,都是來過台灣的,而且原因也很簡單:近。當然,比起亞洲其他被日本二戰期間蹂躪過的地方,台灣顯得「前嫌盡釋」般的歡迎日本/日本人,甚至於到哈日/崇日程度。固然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欽佩的地方,但不要忘了,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日本只能算是吾人借鏡、攻錯的媒介,若本末倒置成一味討好、倒貼,就已經喪失身為台灣人該有的骨氣了。


 


這幾次不管是在台灣或者日本跟日本人的接觸,有一些汽車同好質疑,我是不是對日本人太好了?他們要型錄我就帶他們去展示間/舊書店搜刮,他們要裕隆零件我就帶他們去小店挖寶,他們要汽車 logo 我就帶他們去新公拔個過癮。這些作法是不是形同於讓台灣的汽車文物外流?類似的論調其實在先前關於裕隆 logo 的文章已經有提過,我這裡還是得重申,日本人的軍國主義,不是我一個人擋得了的。毋寧是吾人必須警惕,對於日本人的這些積極動作,身為台灣車界的我們,該怎麼做才是中庸之道?


 


固然,ACC 成員每次到台灣,或多或少都會帶走台灣一些汽車文物、零件回去日本,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海外文物一旦進入日本,絕對沒有流出來的一天,就算以汽車收藏出名的「松田博物館」在 2008 年週轉不靈倒閉,旗下所有法拉利、PORSCHE 等怪車,儘管不得不變現,但這些車幾乎都留在日本,輪不到「物歸原主」。也就是說,ACC 成員每次到台灣的戰果,將會鎖在日本國內供日本人「享用」。


 


其實我也一度陷入膠著,該如何面對這群日本人?這次日本行,一個意外的場合下,我有了更新的體認。在第五天的行程當中,本池開著車帶我到本田青山總部去看一看,順利取得新款本田汽車型錄之後,回到地下室取車,準備要上車前夕,本池忽然把我叫住,打開後行李箱一看,裡面滿滿都是型錄。他從當中抽出一本 clear book 叫我翻一下。真是不得了,裡面全部都是裕隆汽車的型錄,從早年青鳥 301、401、705 一直到勝利 802,甚至凱利、第一代好馬、大貨車底盤型錄都有。本池的這個動作固然是好意,不過也讓我警覺到,堂堂一個台灣裕隆汽車,竟然型錄最齊全的收藏者是一位日本人,我們台灣人是不是該好好檢討檢討?我當下立刻就問本池,這些玩意兒打哪來的?他馬上如數家珍的說,這本是日本網拍的,這是日本汽車書店的,這是跟日本朋友交換的...,字裡行間不難發現,幹台灣汽車文物搜刮這檔事的日本人實在太多了,本池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而且,從 2009 年第一次與本池見面就發現,ACC 這幫人的態度是很積極的,不管是裕隆汽車 logo 或甚至是整台 1/1 的裕隆勝利打包回日本,這些事情都是本池已經作足功課,我反而是被告知之後才知道台灣哪裡有這些 logo 可以買,哪裡有裕隆勝利可以試開。就算我裝死不帶這些日本人去零件店、二手車店、廢車場,早晚有一天還是會被他們衝進去燒殺。而我在場,至少可以控制一點場面,同時私下跟老闆講好留一手,別讓最珍貴的那一部分流去給日本人。不過其中一位老闆一語道破:「在台灣明明是很珍貴的東西,但台灣人好像都不當一回事」。


 


對於日本人排山倒海的「攻勢」,我能拖延的也有限,而且類如 ACC 般積極的日本人肯定大有人在,最重要的是,似乎台灣本地的反應也不怎樣,「日本人要就給他們」。難道哪一天要介紹台灣國產車歷史的時候,大夥兒還必須移駕到日本某某博物館才能一探全貌時,大家才會醒覺嗎?


 


從最初只打算吹吹泡泡,挖一些汽車界內幕,直到後來半路出家,跟這群日本人一起跳進汽車文物的世界,我對於「汽車」想法的轉變,不能說不大。這次在小松參觀過日本自動車博物館,又有一顆震撼彈扔過來:一位日本朋友跟我說,如果弄台灣生產的日產汽車過去,館主應該會很有興趣。其實類似的事情早就在台灣上演過,號稱台灣最老的正牌日本車:NISSAN 30,日產原廠就三不五時來台灣表達強烈的購買慾望,好在前面幾手都強力拒絕,但這次到座間參觀時,也無意間打聽出日產那邊的企圖心還是沒有減低。


 


這話說起來很矛盾,台灣有好多經典車,不被車界所重視,一台一台進去變成罐頭。在此同時,日本人早就發現這空檔,一旦發動銀彈攻勢過來,台灣那票純粹想從中獲利的車商們,肯定樂意於把這些車「出口」到日本。先前日本 COC 成員來台灣的時候,就已經強力表達想買裕隆勝利回日本的意願,過程我一拖再拖,找一堆理由讓這台勝利暫時還沒被日本人買走。可是所爭取到的這段時間,這台勝利被車商視為珍寶,因為車商認為日本人肯定可以出很高的價錢,所以根本不把國內玩家放在眼裡。以這件事為例,我就很懷疑這樣「以拖待變」,到底對國內玩車的市場是好是壞?


 


看看日本人面對世界其他各國汽車的模式,銀彈一 K 下去,Ferrari、PORSCHE、Lamborghini 樣樣珍品還不都流到日本去了?以台灣的經濟能力以及與日本的地理位置距離,日本人大舉搜刮台灣汽車、汽車文物,只是早晚(或根本早就在進行)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藉這個機會警惕,反而是一味只想從中牟利,那麼台灣汽車文物肯定又有一場「大風吹」要跑。但很弔詭的是,就算日本人不大舉來犯,這些文物肯定也會被台灣人自己扔光光,之間的平衡點,實在是很難拿捏!


 


這次日本汽車行,除了實體資料、照片、模型車的戰果以外,上面這些關於台灣汽車文化的腦力激盪,是我認為比實體文物更珍貴的收穫。可惜這次時間有限,很難在日本跟日本人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未來若有機會再跟日本這幫人接觸,這些汽車文化保存衝突的事情,肯定得想辦法跟日本人好好磋商。


 


不是外國人瞧不起台灣,而往往是台灣人的舉動常常讓外國人瞧不起,吾人勢必得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思維,不僅讓日本人清楚知道台灣的汽車工業以及汽車文化是具有相當水平的,我更大膽的希望,透過這些交流能夠讓日本人把日本汽車以及汽車文化文化保存的模式經驗,分享與台灣車界,讓台日兩地汽車文化協力發展,互助互榮,同時發揚台灣汽車在國際上的地位,讓台灣被更多世人所看見!台灣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