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E 一開始是裕隆開發的雲端通信品牌,結合當時紅到爆的 CEFIRO 造就不少話題,甚至由於裡面還有「照相機提示」的功能,加上警方雷厲風行取締反雷達裝置,還有不少人質疑為何不取締 TOBE 呢?


 


TOBE 在衛星導航單機普及之後,功能性大打折扣,畢竟 TOBE 無法短時間有效擴充硬體,要裝個 DVD 之類的勢必得整個拆掉,是以後來 TOBE 這個品牌也逐漸消沈。直到裕隆與吉利合作之後,又把 TOBE 這個品牌從公司深處挖了出來,成為裕隆自主品牌,此時拼法不變,唯獨寫法改成小寫的 tobe。


 


tobe 前前後後共有四款車型,m'car、W'car、MyWay 與 Q'Way。W'Car 全名為「What Car」,是本地第一台微型 Crossover,這款車本來並不在 tobe 引進行列的,會導入生產據傳是因為 m'car 所引起的恩怨情仇。


 


據小道消息指出,m`car 原型是吉利熊貓,裕隆生產之前,在大陸已經賣了好一陣子,理論上車子完裝水準應該有一定表現。裕隆從吉利要來「量產車」先做基本道路測試,不開還好,一開馬上發現一堆亂七八糟的問題。組裝品質的問題就先暫且不論,裕隆發現 m'car 竟然連清靜農場都爬不上去,整具引擎開到超過 1000 公尺就形同嗝屁了。裕隆當然很不爽,把這件事情回報給吉利原廠。吉利的回覆倒是讓人很無言,首先,吉利對於裕隆把車拉到 1000 公尺的地方感到不解,因為吉利說這台車是給「平原地區」使用的,中國大陸只要超過 1000 米的城市是不會販售這台車的,也就是說這台車根本沒做過高原測試,進一步追問下去裕隆又發現更令人傻眼的狀況:熊貓才測試 15 萬公里就下線了(正常車至少要 30 萬公里),難怪組裝問題一大堆。如此一來一往,裕隆與吉利的關係越搞越僵,後來索性吉利也不大管事了,反正裕隆愛怎麼改就怎麼改。所以其實 m'car 在台灣上路之前,裕隆的確付出了很多心力在細部調教上。


 


至於 W'car 的引進,當然是這些恩恩怨怨當中的一環。除了高原反應以外,熊貓在過收費站減速帶的跳動讓人很抓狂,幾乎是像腳踏車一樣百分百的傳遞給駕駛者。對此裕隆再一次向吉利原廠抱怨,吉利這回很慎重的派了浙江原廠人員到台灣測試。結果不知道這位仁兄去哪裡找了一點高度差也沒有的收費站前減速帶,測出來當然沒問題,報告隨便寫一寫就飛回浙江,球又丟回給裕隆。裕隆評估後認為,有必要引進一款底盤更高的車,以熊貓開發的全球鷹 GX2 就雀屏中選,也才有 w'car。



2013 年 5 月 31 日,裕隆正式將 tobe 掩旗息鼓,僅留下極少數內部人員處理電動車推廣事宜。電動車曾經是 tobe 宣傳的一個重要項目,m'car 亦是本地報價最便宜的四門電動車,但很奇怪的是,後來反而是 W'car 的電動車產量比 m'car 來得高,推測原因應該是 W'car 的電池擺放電池空間較為充裕之故。


 


便宜歸便宜,到底一台電動 W'car 要價多少呢?根據日前攔截裕隆負責飛鳥傳書的信鴿所截獲消息,W'car EV 切給格上租車約莫一台為 112 萬,還算符合電動車售價公式。畢竟電動車售價差不多落在汽油車的 3.5 倍,而 W'car EV 賣給格上汽車用的是成本價,所以才會落在汽油車 2.8 倍價左右。不管怎樣,W'car EV 雖是 tobe 的關門作,亦順利成為電動車普及的基本門檻,未來裕隆電動車普及的任務還是回到 Luxgen 身上,但很奇怪的是,Sedan5 推出到現在仍始終沒見到電動版本,Luxgen 到底在玩什麼把戲,還真是看不出個所以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