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F9593

2012 年底,INFINITI 官方宣布 2014 年度開始,全部旗下車系將改以「Q」、「QX」的方式命名,2014 model 將全面換成如此的車款名稱以進行統一。統一後,房車由小到大依次為 Q50、Q60、Q70,休旅車則為 QX50、QX60、QX70、QX80,看起來比過往來得簡潔有力,以及容易記憶。日產官方解釋是,因為 INFINITI 第一款車 Q45 在北美大放異彩,為了讓消費者易於辨識 INFINITI 車款以及緬懷 Q45 的榮光,所以 2014 年以後車款全部以 Q、QX 概稱。

 

車系改名就如同新生兒命名一樣,牽涉重大。先前阿兄為了女兒的命名,著實傷透腦筋,既要好記好認,又不能有奇怪諧音,而且不要與家族親戚重複,還要帶有深遠寓意,真是大工程一件。汽車更名更涉及到龐大的商業利益,就此來看,INFINITI 這回更名大動作,可以說是莫名其妙。

 ACURA INTEGRA 2001 (1)

對於一個新廠牌而言,取個簡單好記的名字是最保險的做法,同樣在 80 年代後期搶灘北美的三大日本豪華品牌,就只有 ACURA 在此兜了一大圈。ACURA 一開始把日本車名保留下來,車廠牌換成 ACURA 這種省事的做法。ACURA 這個品牌這樣做並沒有什麼好處,一來多數人會直接的與日本本田聯想,不利於品牌升級;二來車系複雜難以記憶,甚至還有不少人刻意改回日本本田標,搖身成為 Type-R look,等於是對原先欲塑造的品牌形象倒退嚕。要不是 ACURA 誤打誤撞的成為全世界字母排序最前面的車廠,ACURA 還不至於在美國會有當初的知名度。所以繞一圈冤枉路的 ACURA 在 90 年代後期便把旗下所有的車改成好聽好記的兩碼三碼英文,轎車以 L 結尾(如 EL、TL、CL、RL,休旅車或跑車以 X 結尾(如 CSX、SLX、RSX、MDX、ZDX、RDX)。直到近年又進行小幅調動,所有車款都改以 X 結尾的三碼英文,但原始開頭字母不變(如 RL 變成 RLX,TL 變成 TLX),以求更細緻的統一。至於 LEXUS,是始終如一的淺顯,LS = Luxury Sedan;ES = Ecomony Sedan;GS = Grandsport Sedan;RX = Recreational Xross;LX = Luxury Xross;SC = Sports Coupe;IS = I-style Sedan;CT = Compact;RC = Renn Coupe,頂多後方排氣量標示受到油電電池影響而有灌水現象,但因為 LEXUS 品牌形象很強,甚至不少人以為 ES300h 真的是 3000c.c. Hybrid!

 INFINITI I 30

同樣系出東瀛的 INFINITI 也知道這種命名邏輯,採用比起其他兩家更簡潔的命名方式,Q45、J30t、M30、G25、I30 等,後方原則上表示排氣量,但前方字母就沒有特定意義。只是,INFINITI 車款選擇與 ACURA 做了一樣的便宜行事,直接把日規車型改標放上去,不像 LEXUS 專門為北美開發 ES、LS、SC(雖然是改標車,但初代 SC 完全由加州設計中心主導開發事宜),加上 TOYOTA 的靈活行銷,LEXUS 的返響也是其他兩間無法比擬的,到現在 INFINITI 北美年銷量也只在 20 萬的水準,僅是 LEXUS 的六成,是以 INFINITI 的改名便是一件相當重要的決策。

INFINITI P50 Q45 (K1)

先前提到,INFINITI 官方說法是因為第一代 Q45 在北美大紅大紫,所以改名後的 INFINITI 會讓人想起那段時光。問題是,「Q45 在北美大紅大紫」這句話似乎只存在於北美以外的市場,Q45 當時在美國並沒有多暢銷,充其量就是跟 LS400、Legend 一起為日本高級品牌拉抬聲勢的角色,Q45 怪異的車頭車尾造型,甚至在日本很快就有「貼」的副廠水箱罩改裝件開發出來,車尾造型也被雜誌揶揄不高級又不運動,而漆器中控台面板在國外幾乎沒人選配,遑論有多少人知道車頭 logo 是七寶燒這種高檔日本手工藝品。感覺起來,「初代 Q45 在北美大紅大紫」這句話只是唬那些不清楚北美狀況的海外消費者。更有甚者,Q45 的銷售表現一代不如一代,最末代更是灰頭土臉,除造型炫麗以外,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不少雜誌甚至直接拿 GS400 相提並論,因為一來末代 Q45 空間小,二來又太朝運動化發展,反而讓對手 LS400 輕鬆升級到沒有同鄉競爭者的新境界。如此用「Q45」緬懷過去的榮光是怎麼一回事還真是讓人搞不清楚狀況。或許也只有那些搞不清楚當年 Q45 狀況的人會因為搞不清楚狀況而看似搞清楚 INFINITI 想要讓人搞不清楚狀況的狀況。

 INFINITI QX4 (H1)

根據消息指出,INFINITI Q 的後方數字是與 BMW 車系做連結,所以 5 系列的等級叫 Q50,6 系列就是 Q60,7 系列就是 Q70,但休旅車又是另一番光景,且不論是怎麼一回事,這種「跟隨」的做法並沒有什麼正面意義,只會讓人覺得被 BMW 牽著鼻子走,難怪 INFINITI 在很多雜誌上都被評為「日本 BMW」而 INFINITI 也不太願意去澄清(甚至說是刻意放任媒體這樣描述 INFINITI)。

 

除此之外,在宣布改名的當下,INFINITI 官方也表示,全球總部設在香港,即是為了搶攻中國大陸市場,是以命名之後也是由中國大陸率先受惠。這句話講得並沒有錯,根據年初在華南走訪的經驗,INFINITI 只剩 JX、FX37S 還有庫存,其他都已經是正 2014 的 Q、QX 系列,不像臺灣還有一堆假 Q、假 QX 系列在展示間慢慢排隊,中國大陸的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可是 INFINITI 進去得太晚了,這一波更名的意義,對中國大陸市場其實也沒多大幫助。

 NISSAN Y50 FUGA (AB1)  

有人說,INFINITI 的更名主要是為了中國大陸市場。從第一代的 Q45,INFINITI 便由「大貿」形式進入大陸市場,但始終只有 Q45 這個車系進去,I、M、G 甚至沒見過外商單獨帶入使用。後來走小貿模式的 QX4 賣得很少,所以 Q45 幾乎是大陸人對 INFINITI 最早印象。但很奇怪的是,日產中國在 21 世紀調整戰略時,沒有將 INFINITI 正式引進大陸,反而讓全球獨一無二的日產左駕高級規格 CIMA、FUGA 一一登場,高昂的售價記沒有拉抬日產品牌形象,又讓 INFINITI 錯失大好曝光機會。就這麼一直拖到 2007 年,日產中國才正式宣佈「英菲尼迪」成立,並率先在上海開設旗艦店。2007 年雖然正值大陸汽車泡沫化的高峰開端,INFINITI 車系卻遇上知名度過低的困境。原先在大陸比較廣為人知的 Q45 已經停產,英菲尼迪一開始導入的 FX、G、EX 對大陸人而言都是全新車款,唯一曾經賣過的 M35 卻又因為 FUGA 末期出清瘋狂殺價給攪亂市場。當時大陸人對英菲尼迪就一個字「貴」,是以英菲尼迪一開始並沒有在大陸發揮應有實力。直到限牌限號上路前夕,大陸汽車銷售達到最顛峰,大家逢車就買的前提下,英菲尼迪才逐漸有知名度,此時卻遇上原廠消極拓點的作風,諾大的深圳竟然也只有一個英菲尼迪展示間,北京也只有三間,結果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車不夠賣,讓對手搶走市場。

 NISSAN F50.5 CIMA (U1)

一般大陸人對英菲尼迪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概念,「安全」。這是因為近年有兩位公眾人物真人表演酒駕 INFINITI 撞死人肇事逃逸,鬧上新聞版面一時沸沸揚揚,肇事同型車款瞬間大賣所致。其實這不是什麼正面、長遠的幫助,尤其大陸人對英菲尼迪的認知還是太低,低到就算更名也沒什麼助益可言,會買的還是那些不願意買 LEXUS 又覺得 ACURA 太怪的日系車使用者。

 INFINITI FX45 (U1)

品牌形象對於大陸市場有多重要,近年最有趣的案例就是 PORSCHE。

 

保時捷在大陸創下的神話無數,最有話題性的莫過於「杭州一年 600 台 911」以及「北京一台加價 20 萬賣」的鳥事。當然,因為保時捷正式進入得晚,Cayenne 理所當然成為打開知名度的角色,如此卻也造成一個怪現象,就是大陸人對於保時捷的認知,通常會回答一句「這不是做休旅車的嗎」?

 DSCF8377

這句話讓保時捷中國捏把冷汗,所以每年每年都不斷在各大城市舉辦「極致駕馭」體驗營,裡面刻意把 Cayenne 丟到荒野路段,賽道上就留雙門的 911、Boxster 與 Cayman,為的就是讓這個怪形象被扭轉過來,具體效果怎樣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這也說明當年無意造成的根深蒂固觀念,就算是保時捷也沒辦法一時三刻扭轉過來,何況是英菲尼迪?

香港 2014-2-6 (21)

2012 年,INFINITI 浩浩蕩蕩的把總部遷到香港大昌行大樓,宣示品牌全球佈局的決心。兩年過去了,INFINITI 全球策略的改變,比較明顯看到得也只有車系更名這檔事。甚至在全球總部所在地的香港,除展示間設置在金鐘很不顯眼的一個地方以外,銷售量也談不上出色。過往大昌行在香港曾經有所謂的「NISSAN Gallery」特別把高價位的日產車款與 INFINITI 分隔開來展示,後來也因為銷路不理想而打退堂鼓,約莫在 2005 年,整個 INFINITI 退出香港市場,直到全球總部設立後才又重新開賣。INFINITI 在香港、大陸地區賣不好的關鍵,還是在於品牌知名度與售價,跟品牌形象其實並沒有什麼絕對的關連。G35 當初可以在北美大賣,也只是因為便宜,入門版售價甚至不到 30000 美金,雖然賺頭少了些,但至少 G35 當 INFINITI 在北美拉抬不少聲勢與知名度。可惜這個模式沒有及於全球其他市場。加上北美 Q50 已經從 37000 美金起跳,顯然也要擺脫低價策略,只是看來看去,INFINITI 就這麼一個讓人搞不清楚狀況的車系更名,在沒有更明確的競爭力產品以及佈局策略來針對價格與品牌知名度整備之前,改車款名大概也就像有人專程去算一個大富大貴的筆畫之後把自己改個超吉祥的名字一樣,能發揮什麼具體效果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SIOR.C@ME 的頭像
    CELSIOR.C@ME

    CELSIOR's Automotive Saloon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