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 TOYOTA 挑戰造車技術的車,86 是一台,iQ 也是另一個代表。
很多人批評,iQ 價格太高,還不如去買 VITZ(YARIS),不過這年頭要把車做這麼小,其實成本反而比普通小車來得高。光一個散熱、管路安排就很令人頭痛,遑論還得通過多如牛毛的安全法規。iQ 是近年繼 SMART 之後第二款超小型車(雙環那種山寨車當然不算數),也是 TOYOTA 難得的突發奇想。以 iQ 的開發成本來說,這台車注定不能有 TOYOTA 一貫的親民價格,充其量也只是「火力展示」的程度居多,但 TOYOTA 還是把它量產,魄力令人佩服。
iQ 說是「四人乘坐」,但後座其實只是裝飾,比 911 的更令人難以容忍,就算是前座,我自己坐進去都覺得很像中華威利貨車版本的窄小,要開著這麼一台車在都會還勉強接受,開長途可真叫人投降。其實 iQ 的後座若針要坐第三人,也得側著坐,此時第四人就算是小孩,也很難擠得進去。坐幾個人當然不是 iQ 的賣點,iQ 的車型比任何一款 K-Car 都來得小,相對裡面蘊含的科技成分,也比 K-car 來得更大。iQ 外型設計是全權交給 TOYOTA 歐洲設計室,配合奇特的外型,iQ 不掛上 TOYOTA logo 並不容易與牛頭牌產生聯想,這也是為什麼 Aston Martin 相中這台車作為節能減碳的代打。
和泰當初曾經引進一台 iQ 進行媒體試駕與認證,據傳報價應會落在 99 萬元左右,與同時期也進口一台的 NISSAN CUBE 剛好一樣。這種價格自然是乏人問津的,是以後來和泰也沒有任何動作,該台 iQ 也不知流落何方。
iQ 不只在亞洲、歐洲上市,北美也掛上 SCION 的 logo 現身。老美能不能擠進去是一大考驗,反正這種車拿來拉抬 SCION 的年輕形象是恰到好處,只是如此的水貨能否在台灣開出一條路,看來是很拼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