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GA 是接替 ESCAPE 的後繼車,所以在發表當下不免與 ESCAPE 相提並論一番。當時只認為,KUGA 就空間、動力表現比 ESCAPE 強,但價格卻一下從不到 70 萬漲到將近 90 萬,排氣量還降了一個稅金級距,加上福特品牌形象,KUGA 能夠賣得怎樣,一開始我是打了個大問號。結果 KUGA 上市之後,平均月銷量還不賴,福特三天兩頭就說產能不足而無法反應真實接單情形,這種說法反覆出現一年有餘,不禁讓人懷疑是不是一種「飢餓行銷」。但從月銷至少都有五六百來看,KUGA 搞不好真有什麼魅力,尤其 2.0 的銷售比重還不低,有時還會超過 1.6 規格,一款破百萬的福特國產 SUV 有什麼能耐賣得這麼強,都是我想去尋找的答案。
行銷方面,ESCAPE 在國產化上市後,憑著優異的包裝,儘管就車體數據表現在同級車不算突出,但市場上接受度相當好,一句「路,是 ESCAPE 走出來的」讓人印象深刻。反觀 KUGA 的行銷,廣告完全照抄海外規格,雖然可能是受到福特母公司全球統一策略影響,但少了在地差異化包裝,雖然也可以讓人覺得更加洋化,但在目前市場上一片日系 SUV 當道的前提下,全部洋化行銷的 KUGA 還有多少發揮空間?但反過來說,或許消費者對於當下日系 SUV 也只是「被迫接受」,畢竟百萬以下歐系 SUV 真的沒有什麼可以選的,Tiguan、3008 價格都比較高不可攀,感覺起來 KUGA 只要不要犯太大的錯誤,應該在國內 SUV 市場還是有一片天地可以雄踞的。然而,福特六和在歐系車產品與行銷較差強人意,同樣是國產車唯一的歐系選擇,MONDEO 賣得灰頭土臉,FOCUS、FIESTA 也只是及格而已。會以「及格」形容倒不算是苛責,比方 FIESTA Sedan,價格與 VIOS 並沒有差距太遠,但市場接受度可謂一塌糊塗。以 FIESTA Sedan 的產品戰鬥力而言,雖然不可能像現在 Vento Polo 表現這麼亮眼,但單就「歐系」、「安全」兩大訴求,此級距買家不至於會這麼排斥多付出這麼一點錢去升級,問題就出在於 FIESTA Sedan 定價與 FOCUS 太接近,怪不得留不住客人。不過就這點來講,KUGA 與 EcoSport 存在 20 萬的價差,肯定是不會有這樣問題的。
視覺上,KUGA 沒有讓人到像 RAV4、CR-V 那樣讓人為之驚豔,採 Kinetic Design II 的 KUGA,反而顯得比較中規中矩些(或許小改時期導入 Aston Martin 車頭就可以跟這群怪臉蛋的日本對手 PK)。至於內裝方面,從 ESCAPE 來看,KUGA 儀表設計稍微炫了一點,但是實用度可以說是相當夠,唯獨鏡面處理的中橋飾版用了一陣子之後就會出現刮痕,幸好黑色本體沒有反射的很明顯。而較高位置的排檔座,在 P 檔時多少會遮住空調顯示面板,雖然說雙區空調前提下,看隔壁的溫度好像沒有太大實益,不過一個 kimo 來講是有點不那麼流暢。但講到 kimo,KUGA 全車簡體中文操作介面,就會讓人比較有微詞了,雖然很明顯這是成本考量直接把長安福特的組件套過來用,而且也比歐系進口車的英文(誇張一點的是德文)平易近人很多,但不免讓人覺得「未成一簣」,只要再把這些簡體中文繁體化,中控介面就不會落人口舌了。
除簡體操作,KUGA 中控台配的觸控螢幕,功能互動並不是很人性,一開始常常會找不到想操作的內容。而且因為冷氣出風口的凸出造型,觸控螢幕要操作得把身體往前傾,如果在行車過程當中不免造成一些安全疑慮,尤其主功能切換在於左側,對於駕駛人更加不便利。況且,既然螢幕都已經是觸控了,螢幕下方還有幾組功能鍵,顯得很多餘,遑論按鍵上面的標示,也要一段時間才能記住到底對應的是什麼功能。不過 KUGA 的藍芽系統挺受用的,連結也很方便,與手機相連後,除電話以外,手機的音樂可以直接播放,唯獨影片只會有聲音跑出來,不禁讓人想起納智捷那套與 hTc 水平整合的介面。當然,我雖然不是「王八蛋」,但也不是拿 hTc 手機的,在納智捷車上也無福消受,只是在 KUGA 螢幕有時而窮時,多少想起納智捷這套系統的美妙。
然而,在操作面板以外的部分,KUGA 對於駕駛者以外的乘客,每個座位都有獨立閱讀燈,要看東西不會打擾到其他人,晚上找尋掉在邊角的物品時也很好用;置杯架雖沒有納智捷這麼恐怖的多,但基本上都算夠用。然而納智捷強項「宵夜勾」,這點 KUGA 的確有加強空間,包完便當在整台車卻找不到可以吊的地方,只能放在腿上同時小心不要燙到重要敏感部位。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折疊方便,KUGA 後座也相當的硬,一點也不輸給 RAV-4,手伸底下去一摸就可以發現椅墊相當薄,吸震厚度非常有限,從前座移動到後座,一開始很不習慣。不過慢慢的可以發現,後座座椅薄歸薄,支撐性還是足夠的,所以坐長途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死硬,加上有後座出風口與中央扶手,舒適度沒有一開始想像的那麼差,後來反而感覺表現比 RAV-4 更好些。
KUGA 後座在跑長途比較不感到疲累有個很重要的因素:車身調教。KUGA 動態表現是我對這台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雖然排氣量只有 1.6,但一百七十幾匹馬力相當夠用,亦沒有渦輪遲滯的感覺,油門稍微踩深一點就可以感受到動力湧出。相較於同樣配渦輪的納智捷,KUGA 的輸出柔和、細膩許多,相當容易上手。尤其爬坡路段,滿載一車人還是很暢快,後座也不會覺得引擎輸出過份暴躁而不適。這部分除了引擎與變速相調節穩當以外,懸吊也很關鍵,除了沒有 RAV-4 的死硬外,也沒有像 GLK 過份軟 Q,殺彎還算犀利,不愧是歐洲車底盤,山路表現真的是把日系車壓著打。當然,這番話是針對於有在玩車的,對於一般民眾,可能感覺沒有那麼強烈,但至少就 KUGA 山道表現,一般人肯定是找不到缺點的。
透過簡單的上路操作以後,馬上可以感受到 KUGA 這款車優異的戰鬥力,如同其他福特產品一樣,車子本身都是讓人可圈可點的,唯獨行銷包裝層面,福特六和銷售端常常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比方柴油 MONDEO 上市時,廣告也拍得不錯,尤其柴油動力,吸引許多 AUDI、3 系列車主跑去展示間看車,結果一進門就碰上賣青菜蘿蔔等級的業代,開口閉口就是說這車多好多好,現在優惠多少多少,明明是一台百萬等級的車,去完展間就覺得只值個 60 來萬。KUGA 就銷售數字來說,是沒有像 MONDEO 這麼悲情。個人目前是沒有去過展示間看 KUGA,頂多只有在車展示把玩過,所以經銷商到底怎麼操作 KUGA 我是不太清楚。但從 KUGA 的產品與銷售表現來看,顯然國產 SUV 真的有一群人渴望動力、操控已久,而足以拋棄品牌成見。事實上,「品牌」在 SUV 這塊級距的影響力本來就低於傳統轎車,因為 SUV 購買動機本來就是要跳脫傳統框架,寧可多花一些錢來享受高人一等的駕駛視野與內部空間,用 SUV 出去比派頭的情況本來就比較少,品牌什麼的主要圍繞在購買者本身的接受度,旁人影響度還算相對有限。以 KUGA 的引擎輸出、操控性,和售價相比,如果是一台典型三廂四門轎車,那可以不用賣了。但 KUGA 是一台不折不扣的 SUV,比起同及日系對手,又可以滿足 SUV 購買者對於性能表現更高於典型轎車的要求,加上歐系車紮實的底盤與視覺設計,KUGA 能夠賣成這樣,的確是有兩把刷子。
與 KUGA 同級的 SUV,我目前為止只開過納智捷 U7、RAV-4 與 Q5。KUGA 的整體表現,個人覺得只跟 Q5 差一點點:
U7 畢竟是臺灣人自己設計的車子,撇開民族情感,U7 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尤其過份臃腫的車身搭配不是很細膩的引擎,總是會覺得何必要設計成這麼不實用的搭配呢?U7 的動態表現,直線以外就讓人不敢恭維;非獨立的後避震設計,過個彎要是「路見不平」,整台車就像海盜船一樣。而 U7 琳瑯滿目的配備,在一開始會覺得很新奇,三不五時就冒出一個驚喜,久了也會發現,其實很多根本就用不到。這方面可以看出,納智捷設計的巧思有餘,但配套不足(S5 那套三問錶是更明顯的例子),U6 在這方面已經有明顯進化,但比起造車動輒七八十年的海外品牌,納智捷的功力自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所以如果要扮相、要狂暴輸出,剩下的可以當作沒那回事,納智捷 U7 是同級首選。
RAV-4 是本地第一款場得怪裡怪氣的 SUV,從銷量來看,「品牌決定一切」。這樣講武斷了點,還諸同級市場(在台灣人眼裡,同價格的車等於同級車),的確沒有任何一款「日本進口 百萬以下 SUV」,RAV-4 一開出去,光是日本原裝這四個字就很有派頭了,TOYOTA logo 強大的保值能力,在日後脫手時更是威風八面,甚至常有 RAV-4 車主牽車沒一個禮拜,身邊已經一票親友虎視眈眈的在排二手車補位。TOYOTA 以外的品牌幾乎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所以到底 RAV-4 車子本身表現怎樣,根本就不成問題,至少身邊的人會告訴你,你沒買錯車,光憑這點,RAV-4 硬到不行的懸吊與陽春的配備,通通算不上什麼。唯獨就是進保養場更換零件時,就會發現,當初以國產車價格買進口車,卻沒法以國產車零件價格來保養維護,算是 RAV-4 比較大的罩門,
Q5 拿來與 KUGA 相提並論是有點牽強,價格兩倍多的 Q5,表現一定是比 KUGA 強悍,單單就品牌光環,老子四個圈,代表大爺買得起。而 Q5 紮實的組裝品質與更臻上層的底盤,在在都讓人覺得花到兩百萬不是「開假的」。只是 Q5 的個性過份鮮明,沒有 KUGA、RAV-4 那樣平易近人,但花到兩百萬買這麼小一台 SUV,who cares~。KUGA 動態表現有些 Q5 的影子,則應該是歐系底盤所致。
整個這樣看下來,KUGA 是比同級日系車好玩許多,唯獨在個性方面比較欠缺,一言以蔽之就是「內在美」。從市場反應來看,KUGA 選擇的切入點還算正確,是以很久沒看到福特六和破百萬的國產車可以賣這麼好了,就表示 SUV 市場,只要有凸出點就有賣點,再加上適當的包裝與呈現,KUGA 很容易讓消費者上鉤。試駕當天正好在林口-龜山一帶徘徊,坡度較陡的青山路一下就見真章了,KUGA 動力隨傳隨到,同時也不禁對 2.0 的 250bhp 版本越來越好奇,這同級車最大輸出到底強到什麼程度?同樣試的是入門款,納智捷 S5 1.8T 讓人覺得車身已經抓不住引擎,山路過彎整個車身被引擎拉住著跑,所以讓人覺得 2.0T 應該會更難操控;而 KUGA 1.6 整體車身動態相當棒,對於 2.0T 反而讓人更加神往。
試車當時正好遇上附近福特展間也在青山路帶客人試車,福特車就是要這樣賣才對,山路下去呸一圈,回展間之後客人的頭就隨便你洗了
整體而言,KUGA 在本地市場沒有什麼可以匹敵的對手,只要讓消費者感受到 KUGA 獨一無二的動態表現,logo 形象反而就會是其次的問題,畢竟買車是給自己開著爽,而不需要整天擔心隔壁的怎麼說,脫手時二手車行怎麼砍殺。KUGA 動態表現可以說服這兩處不如於 RAV-4 的狀況,關鍵就是在於要能夠體會到,如果只是直路上面開呀開,KUGA 除了中控造型炫以外,賣相並沒有好到哪去,加上又只有 1.6 卻賣到 88.8 萬,很難讓人對品牌產生興趣。所以 KUGA 不是一台光靠外型、logo 就能夠讓人食指大動的車,不然我也不會車子上市這麼久才會想來試試這玩意兒。
文字部分基本上到這裡告一個段落。底下是這次試車一併拍的細節照片,讓大家一併參考
1.6 大抵配 16 吋鋁圈,比起 2.0 的造型是保守了點
SUV 沒有車頂架是不行的
車側折線營造不少立體感,但因為也是最凸出的地方,板金起來應該得費點力氣
歐洲車的壞習慣,引擎室還是挺滿的。不過一路試下來,水溫沒有什麼上升,散熱效果很好
行李箱空間不錯,唯獨後捲簾與後座有一點空隙,既無法完全遮蔽,要從後座拿東西也不是很方便
我一直搞不懂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掀背車尾門把手都不做垂直拉把,畢竟有很多小女生可能掂腳尖也搆不到
從駕駛者角度看過去,四個字「眼花撩亂」,視覺效果實在有點過份複雜
會檔到部分冷氣面版的排檔桿
已經有刮痕出現了
中央扶手深度挺棒的
四座皆有獨立閱讀燈
手套箱區隔上下兩層,實用度倍增
這樣看中控台,又覺得挺花俏的
後座扶手杯架跟一般的杯架正好是垂直的,實際拿飲料來講是還好,只是要收一下手
尾燈有做凸起擾流
個人覺得藍色指針視覺效果非常好,比紅色的更棒
採藍光冷調主軸,晚上整個中控台視覺感受不賴
找個機會感受 KUGA,原來百萬 SUV 也可以有這樣的動態表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