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意瀏覽汽車討論版,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句子:「X 你的,這款車這麼爛,為什麼還有智障會去買,買這車的人是不是瘋了」?



這種句子出現最多的,原先也就 TOYOTA 與 FORD 討論版拔得頭籌,自從我國某自主汽車品牌上市之後,其討論的熱烈程度,儼然從兩強相爭變成三強鼎立,只要三個品牌有車上市,就是會出現上面那一句話。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最根本的問題:「買車,是一個理性的過程嗎」?



夜闌人靜之時,想找本故事書來打發打發時間,架上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書,為什麼你會挑某一本拿下來讀?我想答案不外乎是因為這本書的標題、印刷、質感、圖片、厚度、作者、售價這些外表淺而易見的東西,引起了一個人的興趣,才會願意勞動手指頭把書取下來。稍微翻閱之後發現裡面的內容的確跟外表吸引的地方有所呼應,這才會帶回家共伴良宵。


 


買車,不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嗎?



車商透過廣告、媒體、網路影片、店頭招牌等方式,讓消費者知道什麼什麼車上市了,這台車大致長什麼樣、有什麼配備、價格如何、贈品多少。消費者願意踏進經銷商大門,必然是被這些形於外的資訊所吸引,所以才會想要進一步了解(就好像我們把書從架上取下的過程)。如果這台車真符合第一印象的理解,就很有可能選定了這台車開回家。


 


這跟理性不理性有啥關連?看起來是個很理性的過程,是嗎?


 


之所以把「買車」與「挑故事書」拿來比較,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有一個共同點:作夢。看故事書與看電影,不外乎就是為了抽離現實環境,隨著作者的文筆悠游於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幻想自己是主角,斬妖除魔、把盡天下妹,然後功成名就,退隱山林,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買車,當然是沒這麼誇張,不過汽車畢竟是僅次於不動產的日常生活最大筆消費,購買者當然會對汽車懷抱著一定程度的幻想、寄託,期望這台車可以帶給生活什麼什麼樣的轉變,讓自己以及家人變得更美好,某種程度不也跟看故事書一樣嗎?



汽車對於人的意義在於:「自由」。尤其在台灣這個彈丸之地,有了車,哪裡都可以去,甚至都可以勉強於一天來回穿梭。買汽車的感覺就好像小學會騎腳踏車一樣,活動範圍突然倍增:人走路頂多就走到 10 公里外的地方;腳踏車可以延伸到 30 公里;摩托車可以延伸到 100 公里;汽車就可以跑遍全台,說走就走,不需要看誰的臉色,想去哪就去哪,不受拘束,當然就是「自由」了。


 


汽車既然是為追逐自由而來,自由這種介於理性與感性交界的定位,也就決定了「買車」不會是件理性主導的事情,往往感性的成分是大於理性的。


 


不相信?



就理性而言,買一台車需要考慮些什麼?售價、配備、保養、維修、空間、舒適、安全等,把所有在台灣賣的車攤出來,哪款同級車不符合這些要求呢?有的話頂多也是程度上的細微差距,但最基本的門檻應該都至少及格了,不然不可能在市場上生存這麼久的。剩下的,就只是「kimo」的層面了。


 


TOYOTA,讓人又愛又恨的品牌,為什麼還是這麼多人買?跟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出社會到現在買的車也就兩種:LIVINA、VIOS。會買 LIVINA 是因為空間大,一家三口所有器材都擠得進去;會買 VIOS,是因為它是 TOYOTA 最便宜的車,剩下就不重要了。相信購買 VIOS 的這種理由,也是 TOYOTA 反對派最不爽的地方,常常這樣買 VIOS 的人會被冠上一些不名譽的詞彙。


 


不過我們退一步思考,今天之所以會覺得買 VIOS 的人是呆子,也不過就是因為我們所謂的愛車人士對於汽車有所研究,自以為知道很多沒顯露出來的內幕,覺得自己很專業。如果就因此否定其他那些所謂「不專業」的人做的選擇,那只要我們到了不是擅長的領域,一樣會被人笑是白癡的。舉個例子,有誰在買房子之前看過土壤分析報告的?站出來。我相信也大概就小貓兩三隻會幹這種事兒,不然基河路、台南安平區的水道填土房不會銷售一空的。所以說拿自以為的專業去取笑不專業的人,似乎是不大厚道的,因為身為車友,基本上一離開這個領域,一樣會被人家取笑的。


 


而且還有一點,買 VIOS、買基河路豪宅的人真的是傻瓜嗎?



VIOS 之所以萬年不改,就是鎖定基於 TOYOTA 品牌形象卻又花不起錢的人而設的廉價款式。TOYOTA 這個品牌雖然不能帶給開車的人什麼光環,卻也是讓人立於不敗之地,至少 TOYOTA 的車一開出來,讓人覺得中規中矩,不致會給人輕浮、低俗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哪怕 VIOS 再怎麼爛,只要是 TOYOTA 我就買的道理,這就是「形象」。


 


「商標」這種東西是從宋代開始的,同類產品百百種,掛上「商標」就是信譽保證。TOYOTA 的車去掉 logo 看起來是不怎樣,但掛上 TOYOTA 之後,就是信賴的保證,讓人可以不必疲於奔命於一個一個細細比較,選擇 TOYOTA,至少立於不敗之地。也就是 TOYOTA 一直給人的形象。



其實,整個買車的過程,品牌形象往往佔了很大的比例。或者也可以說,購物的過程,品牌形象是關鍵多數席,這也是為什麼車友一離開汽車領域就會變成目不識丁一樣,因為我們不可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每一件事物都抱持對汽車的熱枕而下去細細研究,必然是除了汽車以外的絕大多數事物,我們還是選擇了形而外的方式去進行價值判斷取捨。我們既然適用這種方式在對待汽車以外的日常生活,我們怎麼會有資格去批評用這種態度來對待汽車的普羅大眾呢?今天手上有 50 萬的人會選擇 VIOS,有 150 萬的人會選擇 VW,有 400 萬的人會選擇 BENZ,在在都是因為節省時間精力的前提下,選擇相信這個 logo,而下的決定,也才造就這三個品牌稱霸級距的原因,根本不是因為這三個品牌的車真的有多好有多神,所以,不要再去用自以為的理性、專業,去批評那些一般老百姓的選擇,除了汽車之外,我們做的事情,也都是這樣子的。


 


<文章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SIOR.C@ME 的頭像
    CELSIOR.C@ME

    CELSIOR's Automotive Saloon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