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差不多這一把年紀的人(先咳個兩聲,咳咳),應該都經歷過那個網路不發達的年代,學生時期要看汽車新資訊除了電視廣告、報紙每週專欄以外,就是到書店站著翻最新的汽車雜誌,沈重的書本對比乾巴巴的荷包,每每被店員白眼才依依不捨的走開。好不容易存夠了錢,或者在二手書店找到心儀的過期雜誌,帶回家何止是韋編三絕,說看過一百遍也不見得誇大其詞。

東寧舊書 2010-9-20 (1).JPG

那個時候很羨慕汽車雜誌編輯,除了可以參加各廠牌的發表會外,還能飛到世界各地搶先試最新款的汽車,一併飽覽山水名勝。尤其是報導那些臺灣代理商不引進或者無法引進的車款,已經不是嘖嘖稱羨能夠形容的,也難怪圖書館裡的汽車雜誌這幾頁彩色照片總是會無緣無故多出幾個「人孔蓋遺跡」。

 

撇掉那些實在太稀有、性能太超卓的夢幻級跑車,所謂的「特殊管道車輛」就讓人非常神往:畢竟這類車不若那些貴到炸掉、油耗高到翻掉,實在離市井百姓太遙遠的頂尖車型,特殊管道的車只要努力存錢,賣肝賣腎賣肺還是可以牽回家的。加上雜誌每每介紹得天花亂墜,看到這些車種不斷出現在雜誌上,幻想哪一天駕馭這些特殊車輛之際,真想「挖糞塗牆」考個公費留學跟它拼了!

 LEXUS LS400 C10 (9).JPG

咳,這裡還是解釋一下「特殊管道」。進口車政策會基於特定考量阻絕某些車輛的進口,而特殊管道就是可以規避掉這些法規,讓這些被阻擋在外的車輛得以掛上本地牌照合法上路的方式。具體而言不外乎三種門路:留學生、歸國華僑/學人以及使館。而當時被阻絕在外的最大宗車型就是日製小客車,自 1974 2 月開始一直到 1997 年因應加入 WTO,這 23 年之間日製小客車除了極少數專案核准的進口(如林務局、電信局、衛生局等),其他一律都是透過這些特殊管道才弄得進來。

 

這樣比較下來,三個管道當中當然也只有「留學生」這一種離我算是最接近的,可惜因為頭腦差功課不佳,聯考能不要名落孫山就不錯了,所以終究沒辦法親身參與這項盛事。而「特殊管道」的魅力,在 1997 WTO 開放日本進口車之後已經大打折扣,絕大多數這類車商或掮客都在此時紛紛轉行。2002 年開放個人自備外匯進口車,對特殊管道是最後致命一擊,國人直接前去國外抓車就好,從此留學生管道不再有競爭力。

 臺北 2014-7-13 (430).JPG

嘿!等等。

 

雖說 2002 年開放個人自備外匯進口車,讓國人可以自己到國外盡情買車,不過帶回來的車都必須送 VSCC/ARTC 審驗,因此即便可以愛買什麼就買什麼,但對一些年紀太大或者與法規抵觸的車輛,一樣無法在台灣領到牌。然而,開放個人自備外匯進口車,對於特殊管道當中的留學生與歸國華僑這兩條影響最遽,但對於使館車輛並沒有明顯差異。

 TOYOTA HIGHLANDER II 外交車牌.JPG

事實上我國對於使館車輛的規定,前前後後變化並不大,大致就是 50 年代開始要求使館車必須坐一定時間車監才能轉民牌。1997 年禁止右駕使館車、柴油使館車轉民牌,其他並沒有太多限制(後面幾期連載會提到近年還有一項至關重大的修正規定,知情人士請幫忙賣個關子)。也就是說,在 2002 年開放自備外匯車之後,使館成為唯一還具備特殊管道功能的途徑。然而這扇門,也悄悄的在逐漸關閉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