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月跟朋友吃飯,席間談論到納智傑電動車領牌的一堆鳥事,包括承辦機關不知如何課稅,保險公司不知如何承保(因為不知道怎麼估價),好笑的是該保險公司還是同集團的子公司。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監理機關不知道怎麼發牌照,所以整件事情拖拖拉拉好一陣子,終於在上個月全部搞定,為國人自製電動汽車又邁進一大步。

 


台灣發展電動汽車的脈絡,可以說是起步滿早的。民國 60 年,清華大學與國科會合作,以專款方式進行研究,代號為「清華一號」。當時電池與電機也委由國內的「東元」設計,而車殼則取自於裕隆雷鳥(當時新聞報導誤植為「青鳥」)。在一番努力之下,燒了半台 W100 的新車價格後,國人第一台自製的電動車,「清華一號」堂堂登場。清華一號油箱水箱引擎均由電瓶與馬達取代,最高時速為 60 公里,續航力為 80 公里。照當年的氣氛,這肯定要一路從清大開到台北去招搖一下,於是清華一號就沿著當年的省道台一線(當時高速公路尚未通車),花了兩小時的時間,平安抵達台北市,造成不小的轟動。

 


清華一號順利誕生後,經濟部選定清華大學為國內研究電動車的中心,並結合中正理工學院、東元電機、退輔會台北鐵工廠等資源進行整合,同時清華大學仍然再接再厲,以清華一號的經驗,繼續開發清華二號電動車(印象中清華二號改以三富小霸王為基礎)目標為最高時速 90 公里,續航力 160 公里,並改採玻璃纖維車身,為台灣電動車產業,繼續寫下歷史新頁。

 




 




 




關於清華一號的車款,上面的報導是說採用裕隆青鳥 1300c.c. 旅行車,不過當年 Bluebird Wagon 有在台灣生產嗎?這點我是滿懷疑的,應該是「雷鳥」才對。另外,從最下面的照片可以看出來,清華一號是有領到牌照的。當年既然可以領到車牌,何以現在納智傑 EV 領個牌難於上青天,箇中應該有很多值得推敲琢磨的地方吧!

 


 


<資料來源:中央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