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計程車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據時代的大正元年(1912年),在當時台北市撫台街「同仁舍」的老闆「高松」,向台灣總督府申請設立營業汽車許可,並於隔年年初以兩台福特汽車開始營運。不過當時根本談不上什麼「計程」的概念,這時候的計程車與現在的「租車帶司機」是差不多的,一小時四塊錢,半小時2.5元的方式收費。但那個時候全台灣的汽車不超過十位數,大家對於汽車根本沒有認知,所以事故頻傳,或許是這個因素,「同仁舍」經營兩年就銷聲匿跡。大正八年(1919年)才又出現另一家計程車公司,不過其收費比較詳細,除了以時間計費以外,停車候客、壞天氣、夜間什麼的,也都要加價,就其收費的內容而言,絕對不是一般市井百姓可以負擔的。


 


真正落實「計程」概念的,是到大正九年(1920年)的台北魚市株式會社,台北城內三元,台北城外四元,二哩到四哩之間六元,遇上壞天氣、爛路、夜晚則加價二成。不過畢竟是「魚市」,這只是運貨用途的計程車,載客的計程車落實「計程」收費的,則要再更晚一些。


 


光復以後,國民政府接手日本人留下的破垣殘壁,理論上應該計程車行也會有殘存的,不過根據目前記錄,第一家光復以後的計程車行是到1959年才出現的「台灣計程汽車公司」,此時已經確立隨招隨停、上車跳表收費等基本原則。然而這中間與光復相隔的14年間應該會有過渡的車行存在,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台灣計程車的第一次爆炸性發展,是在1965年。當時台灣第一間汽車製造廠「裕隆」,因為台灣經濟能力有限,其產品滯銷嚴重,裕隆總裁嚴慶齡遂找上政府「研究研究」,政府乃於1964年先頒佈「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限定營業用車必須使用台灣產品;其後又在1965年推出「動產擔保交易法」,使得台灣的計程車開始倍增。


 


在當時台灣還是以人力三輪車為「計程車」主力,使得交通問題重重,承載效率也不佳,是以動產擔保交易法讓這群三輪車夫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換購裕隆小轎車而晉升四輪族,同時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三輪車業者轉業獎勵措施,頓時間裕隆牌計程車充滿大街小巷,台灣的馬路也逐漸由計程車所盤據。然而在那個年代,儘管大家對汽車有所認知,但是駕駛禮節、交通規則什麼的都不被當一回事,追撞、翻車事故頻傳,加上裕隆當時造車水準不是很夠,噴黑煙、凹凹凸凸的裕隆計程車到處都是,所以民眾一般對計程車的觀感不是很好。


 




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一般民眾逐漸負擔得起計程車車資,計程車越來越多,但普遍駕駛素質不見提高。整個狀況要到1992年才有另一波變化。當年台灣汽車牌號進行全面大換新(也就是目前台灣所沿用的車牌格式),而政府同時為整頓計程車以及提高辨識率,遂規定計程車必須要漆成大黃色才可以上牌(這點間接導致台灣在這段期間黃色的一般民用車無法上牌,不過若已經領牌的計程車可以不換顏色繼續使用。但在台灣的計程車界習俗,多半是驗車時就順便更換一張新牌照,以求帶來新氣象,加上黃色的辨識度極高(「小黃」的稱呼就是這樣來的),所以未更換車色的計程車越來越少,到現在僅有極少數非黃色的早年計程車還在營業。




在台灣要成為一位計程車司機並不困難,只要年滿20歲(但必須是65歲以下)並持有駕照三個月即可向監理站報考職業小客車駕照就能成為計程車司機,而早年台灣曾規定計程車必須要「靠行」而且各縣市可以自行規定司機上限,但後來紛紛解禁,單單個人名義也可以直接開計程車賺錢。也就因為如此,這幾年台灣計程車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尤其有不少退休公務員,一邊領取退休金之於,也不忘來賺點外快,那個「跑兩年賺兩台車」的歲月,早就不復存在。




台灣計程車從類型可以分成三種:車行、個人、特殊地點排班。個人計程車這個不必多說,而車行在這幾年崛起得相當快速,畢竟車行統合的資源相當多,除衛星派遣,陸陸續續有「異業結合」的產物,像台灣經營最靈活的「台灣大車隊」,一度與「五月天」合作,推出台灣大車隊計程車的專屬CD,也曾經與旅遊業者推出特惠旅遊套票。後來因為競爭激烈,許多車行開始打出優惠,幅度從八折到七折不等,有的甚至還可以刷卡,令人大開眼界!至於「特殊地點排班」的是指台灣有些特殊地段因為客源豐富,該地點有意管理的前提下,必須要是該地點認可的計程車才能前往排班。目前台灣公認「最賺」的莫過於桃園機場,只要弄到排班權,兩年賺回半台車不成問題。當然也因為競爭激烈,所以要成為這類排班的計程車也有不少限制。以桃園機場為例,必須排氣量超過1900c.c.,而且要是五年內新車,一次只有兩年的特許權,相對的,台灣「好料」計程車也就集中在桃園機場這一帶。





也因為台灣允許個人計程車,所以台灣計程車所使用的車款琳瑯滿目。除一般便宜、好修、耐用的本地貨以外,不乏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當然,這類怪物多半出沒於台北街頭。像是奔馳、寶馬、沃爾沃等進口車並不難見,極端的像是凱迪拉克、雙龍加長版的也是大有「車」在。大家一定會問,這些計程車有辦法回本嗎?君不見上海、杭州奔馳計程車最後也是灰頭土臉?





這類高檔計程車還可以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跑好玩的,這世界上就是有人吃飽閒閒喜歡開計程車為「樂」,買一台全新的奔馳寶馬下去玩一玩。這種計程車基本上是遇到路邊客人不載的,沒有事先預約恕不招待,尤其前幾年油價大漲的時候,政府針對營業小客車停徵部分稅捐,讓這類大排氣量的計程車又多一條理由出現在路上(台灣汽車每年的稅捐是按照排氣量課徵,日後會有專文介紹);另一種就是跑計程車比較有心得的,買一台二手進口車(極少數會買全新的),保養、油錢勉強跟車資收入打平,但至少開在路上也是種享受。但不管怎樣,這些「特殊」傢伙只佔整體計程車的一成不到,想坐可還沒那麼容易,至少我就從來沒機會攔到過。





台灣計程車顯得百花齊放些,但也就因為沒有那些限制規定,同業競爭非常激烈,下次坐上計程車的時候,別忘了對他們多一些體諒,畢竟他們也是對大眾運輸的奉獻出一份心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