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 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目前還在生產的「長安鈴木羚羊 Cultus」。Cultus 生產了近二十年,共三款世代。2001 Cultus 後繼車 Ignis 登場,Ignis 造型以及車身與 Cultus 已經有相當差異性,Ignis 呼應當時日本所流行的「小車 K-Car 化」風潮,車型不再是傳統的三廂四門,而變成比較休旅風格的兩廂半高車頂。由於 Ignis 市場反應不錯,但畢竟只是 Cultus 過渡時期產物,是以 SUZUKI 決定將 Ignis 獨立出來,2004 年另以 Swift 接下原先 Cultus 的產品定位。


 








 


其實在 Cultus 的產品歲月當中,美規版本已經有「Swift」的稱呼出現,2004 年起不再區分出美規版本,而以 Swift 名稱做為全球統一車名。第一代 Swift 也在兩岸生產,大陸交由長安鈴木,稱為「雨燕」,而台灣則是由太子汽車代工,直接以 Swift 英文名稱上市。


 







第一代 Swift 也是基於日本市場習性,三廂不再是票房保證,所以 Swift 並沒有標準的三廂四門款,而是一律以兩廂五門上市。Swift 有著一貫的日系別緻設計風格,所以吸引很多女性車主的青睞,尤其第一代 Swift 與當時頗受歡迎的 MINI COOPER 設計風格類似,被戲稱為「窮人 MINI」,頓時成為當紅車款,加上不少女性藝人也購買此車,Swift 不時傳出缺車聲浪。


 







然而,習於「年年小改,四年大改」的日系車,新車的新鮮度固然很棒,但是若沒有做到這句話,退燒速度也是很驚人。2004 年推出的第一代 Swift,隨著對手不斷進攻以及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態,差不多到 2007 年左右已經呈現疲軟。偏偏此時 SUZUKI 原廠扯進 GM 風暴,沒時間為 Swift 「洗心革面」,甚至連個小改款都沒有,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弱,最後只能靠售價以及可愛的造型勉強維持基本盤,但在台灣還得跟 SUZUKI 的不吉利諧音「輸輸去」搏鬥,市場表現一落千丈。


 








SUZUKI 擺脫與 GM 的「纏綿」之後,終於有辦法為這款已經太年老的日本車作點事情。考量產品已經超出改款週期,所以第一代 Swift 就進行不小改款,直接推出大改款版本:第二代 Swift。二代 Swift 登場於 2010 8 26 日,揭幕的瞬間倒是令人感到錯愕:這是「大改款」嗎?二代 Swift 的外型乍看之下,跟一代相去不遠,就是頭尾燈放大一些,整體造型基調還是戴著棒球帽的可愛造型。然而,二代 Swift 敢稱為「大改」,主要還是車體上的變化。


 







二代 Swift 的外型雖然與一代相去不遠,但是車身大了一號,長度比舊款多出 15.5cm,兩代車款擺在一起就很明顯。但很奇怪的是,軸距只多了 4 公分,不免讓人懷疑剩下 11.5 公分跑去哪裡了。不過再怎麼說,軸距拉長四公分,對於兩岸重視空間的消費胃口肯定是有正面誘惑的。而且,二代 Swift 一推出即獲得日本自動車記者協會票選為 2011 風雲車(RJC of 2011),肯定有它獨到的地方!


 







二代 Swift 的引擎則與一代截然不同,換上全新 K 系列 DOHC 引擎,在日本本土是 1.2 直列四缸的 K12B 引擎,輸出 91ps,而海外版則是排氣量較大的 K14 引擎,同樣配上 VVT 可變正時汽門系統,輸出 95.1ps而變速箱同樣區分為日本國內版以及海外版本。日本當地有五速手排以及 CVT 兩者,其中配置 CVT 的前驅版本還在日本創下 23.0km/l 的表現。至於海外版本配的是四速自排,以台灣這邊的油耗計算方式跑出來的數據為 15.9km/l,落差雖然明顯,不過台灣的油耗計算方式本來就很奇怪,參考就好。倒是雖然海外版配的是四速變速箱,但這具變速箱的反應以及銜接表現非常棒,下面會有詳細敘述。


 







日本當地的 Swift 按照規格區分為 XSXL 以及 XG 三款,售價折合台幣約為 52.9 萬、47.38 萬、44.62 萬(均指 2 驅版本),主要配備差異在於,XG 沒有鋁圈,XL 沒有 ESP 以及霧燈。而台灣目前上市的二代 Swift 則分成 GLGLX 兩款,GLX GL 多後輪碟煞、免鑰匙啟動、方向盤音響控制鍵、自動恆溫空調、電動收折後視鏡、真皮方向盤、四向調整方向盤(GL 僅高低可調)、前閱讀燈(GL 省去此配備是挺奇怪的)、前霧燈、後視鏡 LED 轉向燈、車門氣囊以及氣簾等。此外,日本本土尚有四輪驅動版,但海外都只有前驅款式。然而,第一代 Swift 在日本有 Swift Sport 性能版,二代追加運動版的機率頗高,然而按照日本一貫的「留一手」作風,海外應該也是無福享受。


 







事實上,台灣所上市的第二代 Swift 已經不再委由太子汽車組裝,而是採取「日本原裝進口」的方式進行,考量到市場當中最強悍的 YARIS,配備以及價格的衡量相當仔細。為求售價漂亮,皮椅、電動調整座椅、六片 CD/VCD 這類花俏配備全部捨去,將入門的 GL 售價壓在 58.8 萬,頂級的 GLX 則為 62.8 萬,感覺雖然比日本當地的 XSXL 貴一成,但畢竟一個是國產車一個是進口車,僅有一成的價差尚可接受。


 







二代 Swift 的配備已經與一代有相當差異,除剛剛提到的幾項配備,單是入門的 GL 款式,就有 USB MP3 接口、185/55R16 鋁圈、電磁式尾門開關、行車電腦、EBD BAS系統,都是二代 Swift 可以讓人感覺出「大改」的地方。而車室空間方面,一代 Swift 已經有著方正造型所帶來的空間寬闊感,二代則更有精進,四位成人坐起來,除後座膝部空間可能對於超過一米八的人有點侷促以外,基本上可以舒服一整路。但是,後座頭部空間有點壓迫感,可能是因為車頂邊緣鋼架比較粗壯的緣故,坐在第五張位置反而會比較舒適。此外,由於二代 Swift 特有的「後方倒三角窗」,所以 C 柱相當大,在駕駛座的視野拿捏上比起一代要困難一些,死角也比較大。然而,二代 Swift 配備的後視鏡體積驚人,多少可以彌補這部分的不足。


 







前面提到,二代 Swift 搭載的 K14 引擎,輸出數據並沒有很高,在實際路上測試也可以感受出來,還是市區比較適合,中高速的再加速表現就差強人意。然而,這具新開發的四速自排就讓人為之驚豔!雖然一開始會讓大家覺得,「都什麼時代了,還在萬年四速自排」,不過,二代 Swift 這具自排變速箱是我目前為止所試過表現最棒的!除了該有的「二檔破百」以外,在時速 100 公里的高速巡行當中,雖然轉速不到 3000,但油門只要輕輕一補,就能夠維持速度,即使爬坡道也不例外,甚至全車載滿三位滿肚肥油的試車員,加速反應沒有打折,變速箱的反應功不可沒!甚至在煞車時,這具變速箱還會進行降檔補油動作,感覺更像是一台性能車才有的變速箱!而且排檔頭包覆真皮,質感再加一分。然而,畢竟引擎只有 95.1ps,講白一點,油門踩到底感覺車子也只是在原地,只有變速箱很賣力的工作著,非得到拉上 4500 轉,才讓人相信車子已經排入 D 檔。至於時速超過 110km 之後,因為變速箱齒比的調教,再加速變得很軟弱,顯然不適合在高速路上面逢車就殺。基本上,這具四速變速箱相當程度彌補了這具引擎的功率不足,在市區以及「合法的」高速行駛下,不會讓人覺得落伍。可惜,可能基於成本考量,二代 Swift 並沒有中央扶手、置物盒的設計,加上排氣量小以及椅背薄,長途開起來較容易腰酸背痛。


 







二代 Swift 車身比一代長大一號,動態表現上倒是沒有太大影響,除了前 MacPherson 以及後拖曳臂的設計,16 吋鋁圈也有一定正面幫助,過彎、轉向犀利度讓人感覺不出來它的「發育」,不過也因為換上 16 吋鋁圈,車長不到 4 米的二代 Swift 迴轉半徑超過五米,在十字路口掉頭的時候頗讓人感到意外。可惜因為時間因素,沒機會把二代 Swift 開到荒郊野外走山路,但就市區以及高速路而言,二代 Swift 操控流暢度仍然保有一代的俐落。


 







兩廂小車是這幾年才在台灣站穩腳步,市場逐漸願意摒棄「沒屁屁等於不安全」的思維。是以選擇性越來越多,從最早打天下的 TIIDA LATIO、級距榜首 YARIS、不知安在哉的 DAIHATSU COO、價格半天高的 FIT、可愛的 MAZDA 2、最圓潤的 COLT PLUS 以及歐洲來的 POLO/Fabia,二代 Swift 面對的對手個個不是省油的燈,然而以台灣市場而言,Swift 享有「日本原裝進口」的光環加持,加上比同樣故鄉的 MAZDA 2 價格更實惠,僅有國產 Yaris 的報價,Swift 要殺出重圍應該不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