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猶記得去年年初各大車廠春酒,高官/高管們對於 2012 年車市都抱持著正面積極的態度,多半認為可以比 2011 年更好。然而,一路到了第三季,整體汽車銷量卻遠不如預期的只有前一年同期 7 成強,於是各種促銷花招開始百花齊放,龍頭和泰更是帶頭打出價值超過 8 萬元的特惠組合,早就已經跟新車上市綁在一起的零利率就更不需要多提了。


 


用各種手段促使消費者選購新車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種種方式當中,最讓人髮指的,莫過於以「不環保」的名義把舊車拖出來當靶,這種作法非常不厚道。



上圖是 2013 年 3 月 6 日蘋果日報刊登的半版廣告,不知道是哪個單位把「舊車」跟「污染」劃上等號,斷然以老車排碳、油耗較高造成臺灣空氣污染進而冠上「環境危害」的大帽子,順勢要求政府刺激經濟下,提供舊車換購新車補助,一方面加速車市金錢流通,二方面做到空污清靜的目標,看似為兩全其美的辦法,其實這根本是混淆視聽的作法。更讓人不解的是,在此同時竟然出現「在車界打滾二三十年」的所謂資深汽車媒體人也加入打壓舊車的行列,指責舊車是污染源而相挺此項政策。這是怎樣?這年頭想把新車賣出去已經想到瘋了,連一向所謂「客觀公正」的媒體人也下海來助陣?


 


對,把一台 20 年前的 CAMRY 與最新款的 CAMRY 擺在一起,油耗、排污的確是後者如同古巴隊對中華隊般的大勝,但這段話有兩個偽命題隱藏在其中:第一個,如果某款車 20 年後的油耗、排污跟 20 年前的一樣,那這間車廠也到了差不多該絕版的黃道吉日了;其次,為了淘汰掉比較舊的、比較所謂不環保的車而購買新車,這是哪門子的環保?製造一台新車所產生的污染、能源消耗,會比留下舊車繼續使用來得少嗎?一個簡單的算式,假設一台車開 20 年,製造的污染是一個單位;與一台車開十年,然後再換一台車開十年,固然這兩台車在路上製造的污染不會到一個單位,但把第二台車的「製造過程消耗」加上去,肯定會超過一個單位的污染。這種邏輯先前已經有專文探討過(見晾在總統府停車場的Cadillac Brougham),所以這邊就不再重複研究。2008 年底金融海嘯,政府挽救頹圮車市時,也曾經祭出貨物稅減免三萬元的補助方案,讓臺灣車市硬挺過那兩個最冷的冬天。然而,當時不曾聽說什麼舊車跟污染扯在一起,難道這回因為少了個雷曼兄弟,「師出無名」前提下就把老車拉出來強姦一頓好讓這個提案爽快通過嗎?


 


一台車從進口、製造、銷售、上路到報廢,總共要被政府強姦這麼多次:製造有所謂「貨物稅」/進口有所謂「進口稅」,倒楣一點的還有「奢侈稅」;銷售時有「營業稅」;領牌有「牌照稅」、「燃料稅」;上路後還有「驗車規費」,舊車在這點還被加罰為一年兩次。然後現在新車賣不好,換非官方機構開始來強姦舊車,還有新聞說舊車破破爛爛的,開在路上容易故障、火燒車等,甚至連雪隧都打出斗大標語「車拋錨 重罰」。這年頭買台新車已經不容易了,年紀大的車要維護下去,還得被上面那一票變態定期不定期的登門強暴,最重要的是,多數路人甲乙丙也對老車嗤之以鼻,好像開十五年以上的車是件很丟臉的事情,而且動不動就會被拖出來鞭打一頓。



比方前陣子桃園縣環保局想出了個天才主意,打算要禁止二行程機車進入桃園縣境,並且表示若公告後「無太大反對」便要逕行實施。結果這項公告一見光之後,該版面被網友洗劫,貼出佈告的人也忽然人間蒸發,整件事情就不了了之。3 月 6 日的蘋果日報廣告也差不多,裡裡外外看不出來是誰買版面的,反正那也不重要,把老車「妖魔化」早就是台灣現下社會的習慣:坐老車出門感覺就是比較丟臉,妹看到男人開台舊車過來大多也懶得上車了。有一次開 88 天王星到某高級品牌展示間佯裝要看百萬進口車,因為當地不好停車,業代很客氣的先招呼我們下車並指示其他業代協助泊車。等到我要取車時,發現車被停在地下室的某車格內呈對角線,一旁該銷售品牌的車輛都是筆直停好,看來我這台天王星停得這麼歪,「也是挺配這台車的,差不多而已」。這位業代應該不知道我那天到底是去幹什麼的,不過我是狠狠的向委託我過去的該品牌總代理公司告了一狀:「此評價目標業代藐視客戶車輛」。洩了點心頭憤是沒有錯,但對於整個社會對於老車的不友善,我看是沒啥幫助可言。



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遊覽車只要一出意外,第一件事情一定怪罪到「車齡過高」,搞得公路總局煞有其事的宣布某些路段禁止高齡客車行駛,並要求客運業者加速汰換高齡車輛。這項政策看起來挺有那麼回事的,三五年下來臺灣的老遊覽車幾乎都殺光光,不過遊覽車肇事率有改善嗎?沒有。現在遊覽車事故在這項政策之下,已經見不到什麼「車齡過高」這項理由,又變回「保養不當」、「駕駛疏忽」等萬年不變的藉口/說法,勉強前陣子有歸結到是某款日系品牌底盤不當改裝所致,還一度要求業者召回,但才過沒半年,整件事情好像也不了了之,這種怪規格的底盤客車照樣滿大街亂跑。



其實客運車是一個很好的借鏡:車齡過高不過就是個代罪羔羊,真正把高齡車掃除,還是沒有明顯降低遊覽車肇事率。道理很簡單,在目前遊覽車的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的前提下,大家都能省就省。本來多養一台舊車至少可以把換買新車的錢省下,用買新車一定比例的錢去好好維護原本的舊車;現在卻變成得強迫中獎,養舊車都不夠錢了,何況要加碼去買新車?然後又有多少人在包遊覽車時,願意先花一些時間了解該車的保養記錄、業者的肇事記錄以及安全門是否暢通?還是大家都只是「便宜至上」?前面兩點或許有點困難,但我敢這麼說,我長這麼大從來沒見過我坐的遊覽車,行前主辦人會檢查安全門,每次都是我自己雞婆確認安全門是不是跟金庫門一樣難開。



這就很可笑:社會上多數人相信新車不會故障,然後去對老車抱持嚴重懷疑的眼光。其實,「事在人為」,一個冒失鬼,開再新的車都會肇事;小心使得萬年船的人,開個跨世紀的傢伙也可以到處噴噴叫。車主對於一台車的態度,就會決定那台車在路上會不會出狀況。以該蘋果日報廣告上的數據,臺灣 13 年以上老車佔了三成以上,試問臺灣的車禍事故當中,主因歸咎於 13 年以上老車的有到三成嗎?平平都是賓士,有的 W220 已經在噴藍煙吃機油,有的 W126 還在路上虎虎生風,這都是取決於車主對於一台車的態度。固然新車整體品質比老車完整,也就是「容錯率」比較大,所以感覺起來新車在路上比較不會有問題。但若我們承認這種邏輯推演,那豈不就等同於「開新車的人比開老車的更不用心,因為開新車不需要像舊車那麼用心」嗎?


 


據統計,臺灣超過十年以上的舊車,是從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開始竄升,因為大家沒錢了,舊車繼續開繼續用。怪的是,都已經沒錢買新車了,提供個三五萬元的優惠,這些人就有能力一夕之間把舊車甩掉嗎?固然 2009 年的全年汽車銷售數字看起來貨物稅減免幫了大忙,但這種「招數」恐怕也就只有一次性的功效,真正換不起新車的人還是換不起,在這種充斥對舊車歧視的社會當中,只差個三五萬的話多數人應該還是願意把舊車甩掉的。但事實在眼前,換不起就是換不起,勉強養車養到現在,卻還得莫名其妙背上一個「環境危害」的黑鍋,這是情何以堪呢?



<1982 年掛牌的 728i,全車原漆一手車至今 30 個寒暑,難道我們該說這台車是污染臺灣空氣、消費臺灣汽油 30 年的兇手嗎?>


節儉是一種美德。宋代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提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舊車繼續開,當然是一種節儉的表現。用舊車會比較污染?那大家來研究看看為了「不要污染」而「奢侈」會是「一種美德」是怎麼個一回事?3 月 6 日蘋果日報的廣告,形同鼓勵不必要消費,並且把節儉這種傳統美德棄諸於腦後,而且竟然還要全體納稅人以減免貨物稅的方式助長這種歪風。最令人痛心的是,身為「所謂公正客觀」的資深汽車媒體人竟然也大肆宣揚這種荒唐行徑。在路上亂噴黑煙、亂掉零件的舊車造成危害的傢伙固然人人得而口誅筆伐之,但是請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的舊車使用者,尤其,是那些將節儉奉為傳統美德的人,強姦這些衛道人士又情何以堪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