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報價,不昏倒的應該很少吧!


 


對匯率沒概念的,人民幣現在匯率大致是 4.76,也就是說納智捷 Sedan 在當地起跳價折台幣 52 萬,在當地可以說是相當具有競爭力,尤其 U7 SUV 開出 22.4 萬的起跳價(折台幣 107 萬),相較之下 S5 Sedan 這價格連一半都不到,真是佛心來個;從配備相比,10.88 萬的 S5 相當於臺灣賣 65.8 萬的「金質版」,而 U7 SUV 入門款則等同於本地賣 87 萬的陽春車(傳說中的 2.0「薪創版」始終沒有賣過),變化之大可真是讓人瞠目結舌。


 


其實 S5 這種低價策略是對的。主要就在於某人曾在大陸學王雪虹講出一句「納智捷是中國人的品牌」,此話一出納智捷馬上被祖國同胞認定是「自主品牌」,所以當 U7 在當地開出 22.4~26.8 萬的報價時,多數人反應是「還不如直接買合資品牌算了」,畢竟 X-Trail、RAV4、CR-V 這些車在當地也賣這個價格,「臺灣」這兩個字在當地除了演藝圈以外並沒有太好的用處。然而,納智捷在大陸砸足重本,每個展示間投資至少 1500 萬人民幣不說,不二價策略更是執行徹底,檯面上沒有優惠空間,加上大陸 SUV 市場持續翻紅,納智捷一開始雖然只有 SUV,卻也嚐到不少甜頭,尤其蜜月期更有五六千台的銷售水準,著實引發搶購過一陣子。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U7 油耗高、完裝度不夠紮實,電子零件小毛病多、非獨立懸吊晃動大這些跟臺灣一模一樣的問題,第三個月銷售量就大幅下降,還是靠著經銷商不斷開業,才又拉回一些銷量。


 


然而,U7 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所以拖到今年,展示間已經破百間,U7 月銷卻在 2000 上下徘徊,算一算也就是台灣 35 間經銷商現在每個月總共賣 200 多台的二倍水準。問題在於,大陸市場是臺灣的 N 倍大,單月最強悍的車款可以賣到 30000 台,就算 U7 上市第一個月寫下 7000 接單的神話,也是連前十都排不上(而且這個前十還是單就 SUV 下去排),拿來騙騙臺灣消費者還挺夠瞧的,但說穿了在大陸當地這種數字其實並不怎樣。今年上市逾兩年的 U7 話題性大降,月銷開始走軟,去年在 3000 上下徘徊,今年 4 月只剩 1688 台,5 月一口氣掉到 1000 台,6 月靠 CEO、Sedan 以及大禮包等噱頭拉抬氣勢,稍微小漲到 1377 台,再把全大陸經銷商數量一除,已經快要跟臺灣這邊經銷商平均月銷量差不多了,U7 已經不是什麼金雞母。


 


既然都被大陸人定位是「自主品牌」,S5 索性就用自主品牌的價格上市迎戰。畢竟兩岸的轎車市場都比 SUV 市場來得熱鬧,沒有兩把刷子是活不下去的。至於 S5 開出這樣的價格,一方面經銷商不二價策略可以確保毛利,二來 S5 這款車的確很有開這種價的本錢。


 


講白了,S5 不過就是一台 Bluebird Sylphy 的翻版,就是車尾、車頭、軸距、儀表修一修而已,然後在把軸距加長、前懸吊後墊座加寬來拉寬車身,裡裡外外根本就是台 Sylphy。引擎因為日產不給所以只好從三菱借將,這樣也可以省下不少開發成本,大概除了 Sylphy 的「速度感應方向盤」以及「類歐系車重腳油門」捨去,S5 開起來的感覺跟 Sylphy 根本沒有兩樣,剩下的就是因為引擎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甚至連引擎的左上引擎腳擺設都一模一樣。而且有了前面兩款車的開發經驗,S5 開發、生產等費用大幅節省,賣 52 萬台幣算是「差不多而已」。
 


很有趣的是,臺灣這邊因為五期環保讓裕隆有出路不至於同室操戈,但大陸的東風裕隆可繼續把上一代 Bluebird Sylphy 稍微改一下變成「軒逸經典版」繼續賣,最頂級的加上優惠也不超過 10 萬人民幣,除了造型老了點、配備舊了點其實並沒有太大差距。更重要的是,S5 的售價完全跟新軒逸槓上,要叫消費者掏同樣的前買一款「舊平台」開發的「自主車型」,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幸好大陸車市理性程度還沒臺灣強(不然去年 U7 平均月銷量不至於還有 3000 水準),加上 10.88 萬(再一次重申,折台幣 52 萬)的售價,相信到時候跑出來的銷售數字,又可以讓臺灣這邊拿來唬唬消費者,說自己的產品在大陸賣得有多好。不要忘了,大陸銷量第一名的轎車可是有月銷 30000 台的能耐喔!而且,東風裕隆納智捷在整個中國大陸 45 間汽車廠銷量規模,排的是第二,怎麼數的就不必我多說了吧!


 


台幣 52 萬買一台 Sedan 入門車,很划算,可惜身在這款車研發基地、全球首發處是享受不到了,反正上市不到半年、月銷 120 台的小小市場,就算一台賣到 100 萬,銷量也不會掉太多,會盲目支持的還是會繼續盲目支持。陪伴原廠 60 年的我們,也就要認命於幫忙攤提這鉅額的開發費用,見證納智捷宇宙指揮總部所推出的忍者龜窯烤披薩、大熱天送跑步機這種十分貼心的行銷案,好來去支持所謂的自主品牌。


 


30 年了,從飛羚到現在,我沒見到這個宇宙總部以及裡面的人腦袋有什麼「退化」,所以飛羚當年一件件「豐功偉業」,現在再一次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演。這群人再不好好「退化」一下,還記得飛羚最後下場是怎樣吧!只是再上演一次之後,臺灣的汽車自主品牌可就從此在宇宙當中消失了,不會有來者了,大家就只能繼續拿日本車、歐洲車互相攻擊對方是爛車,同時壓根兒忘記這些根本不是為台灣市場開發的車當然會如此的捉襟見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