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回在談中古車選購時,曾經提到臺灣的原廠認證中古車發展相當奇特,今天就延續這個話題深入探討下去。



所謂原廠認證中古車(英文:Certificated Pre-Owned,簡稱 CPO)定義是由原廠進行目標中古車的各項檢查,確保該車通過原廠訂出的各項門檻,以期交到消費者手上之後仍維持一定品質,同時賣方亦給予一定程度之保固。要注意的是,原廠認證中古車不一定限制在自家廠牌的車款,若涉及他廠牌乃至於水貨都不妨礙這項定義。


 


目前臺灣的原廠認證中古車,主要是 Mercedes-Benz、BMW、AUDI、Volkswagen、Ferrari/Maserati、LEXUS 等進口品牌,國產車當中,NISSAN、FORD、MITSUBISHI、TOYOTA、HONDA 都曾經搞過一陣子認證中古車,但很快就不了了之。就算是現在僅存的進口品牌 CPO,除 LEXUS 以外其實也都不符合上面典型的定義,因為這些品牌全部都賣「自家」的車,除 LEXUS 與臺灣蒙地拿之外,賣的也都是主管車、媒體試駕車、客戶試乘車以及展示車這些很狹隘的範圍。賣這種車是沒什麼不好,因為整個過程都還是處於原廠掌控的勢力之下,車況是不會出什麼差錯的,但這樣反而會出現另一種畸形態樣,亦即 CPO 只是新車銷售端的分支,幾乎可以說是很單純的一個部門,就好像精品部一樣,只是按照總公司訂出的統一價格在賣產品,並沒有什麼操作空間。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車源其實都還是原廠自己勢力範圍裡面的,總公司說賣多少定價就多少,所以 CPO 的銷售人員跟賣精品的沒兩樣,就是依公司的價格把產品賣出去給客人。


 


那這樣有什麼不好?首先,CPO 最初的用意並不是在幫總公司清垃圾的,反而是用來跟新車端連成一條堅實的戰線去侵犯其他品牌。以 Mercedes-Benz 為例,目前最便宜的就是 A-Class,定價 139 萬,已經搶食到 Volkswagen 的地盤,但如果 CPO 的部門可以發揮的話,隨便搞一台三年份的 B180,價格下延到百萬以下,可就連 TOYOTA 都被打到了,要是把年份再拉長一點,以 W211 打 CAMRY 新車並不是天方夜譚;其次,CPO 也可以發揮「拉抬」品牌二手行情效果,但以現在台灣這些品牌的操作手法,因為價格訂太高,完全是處於曲高和寡的狀態,對於該品牌二手之提升,幾乎是沒有幫助的,尤其部分廠牌的 CPO 價格幾乎只是新車「成交價」的 95 折,根本是沒有吸引力可言。


 


也就是說,現在台灣多數廠牌的 CPO 只是展示間裡面的附庸性質,除了有個官勉堂皇的地方可以倒垃圾以外,對於整個品牌正面用途並不是很大。既然如此,難道就沒有任何一個品牌嘗試突破嗎?前面有提到唯二的除外:LEXUS 與臺灣蒙地拿,後者因為車口稀少姑且不提。LEXUS 算是在台灣挺得最久的,具體挺得住的原因其實我也在猜只是因為財力夠粗而已,因為按照臺灣二手車市場的生態而言,CPO 幾乎是沒有運作空間的!


 


此話怎講?



要解答這個問題,來看看一個真實案例:2010 年 7 月 6 日,裕日發表第三代 M,由於當時買氣不理想,裕日破天荒的推出了一項專案,就是三年保證價格購回,講白一點就是說三年之後裕日以一定折舊程度(當然是高於市面上的殘值)來回收客人手上的 M37/M25。根據裕日的遊戲規則,如果符合一定條件,三年之後 M25 的收購價是原價的 49%,M37 為 45%。這個比率當然是經過精密計算的,但是說來有趣,這個「精密計算」到底是怎麼個一回事?


 


關鍵就在這裡,一台車開多久得折舊多少,其實根本沒有標準可言。二手車特性在於「一車一賣」,車與車之間沒有任何可比性。相對的,二手車價格也就完全取決於市場的需求度,越供不應求的車子,二手行情就越看俏,比方永業收山之後,CITROEN C2、C3 幾乎都是「免費使用」的二手行情鎖死,而且後勢還不斷看漲!正常而言,一台車掛牌大概折舊 85%,之後每年再打 8 折,但這只是一般情況,而且也只是梗概,不可能做到多精準,尤其當市場發生明顯波動時,這個公式也可能完全失靈,比方第一代 SLK 剛上市時,因為太熱門,曾經在歐洲每些國家發生二手車價比新車貴的狀況!原因是新車得等一年,二手車馬上就能享受,而且「飄撇」完還可以轉售出去不至於賠到錢,當然就是洛陽紙貴;相反的,如果市場本身胃容量不大,正好又遇上有誰在你面前倒一批車進去市場,價格注定崩盤的。


 


這樣有沒有看出一些端倪?肯定沒有吧~其實二手車是一種隨市場波動的產業,市場多少價格願意買,二手車自然就會開出那樣的行情,某程度就很像期貨或者遠期匯率。因為二手車並不是今天買進來明天就賣掉,事實上所有二手車商都在幹同樣的一件事情:估車。


 


這不是廢話嗎?等等,所謂的估車並不是多數人所想的那樣,「估」可是一件大學問,真正二手車行在估車,也不是以「現在」的行情去推估,而是以「這台車賣得掉的時點」來推估。舉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友人幾年前買了台 320i Touring,順順的開了一年多屁股癢想換車,新車價是 199 萬,牽去車行一估竟然只有 110 萬,這位仁兄馬上找我求救,我一看情況的確怪怪的,隔天特地跑去跟另一間車行老闆泡茶話仙,三杯黃湯下肚之後一套,果然事有蹊蹺,原來前陣子汎 X 倒了一批勤務用途的 320i Touring 到二手市場,因為這種車市場容量太小,一下子變成供過於求,110 萬的價格是隔一年半之後的行情價,也就是說車行推估這台 320i Touring 必須得供在店裡面一年才賣得掉,所以直接用再隔一年的行情,加上一點緩衝所開出來的價格。簡而言之,二手車行的估車其實有兩個層面,第一是這台車得多久才賣得掉,第二就是賣得掉的當下行情大約多少,所以為什麼全天下的二手車行都有泡茶桌,其實也就是用作同業交換情報的絕佳場合。


 


講到這裡,應該多少會覺得裕日是怎麼個「精準」推估說這台 M 三年之後價格可以到這樣的水準?其實這種數據根本是在騙那些不懂二手車市場的上司所寫出來的企劃,二手車市場再怎麼神的人怎麼可能有辦法預估三年之後的市場狀況?好啦,三年的時間一下子就晃過去了,根據當時裕日內部消息指出,三年前裕日推估 M 的殘值約在 42% 左右,所以用 45%~49% 的收購價亦有助於提升產品二手行情。說是這麼說,各位不妨看看現在 10 年份的 M25/M37 二手行情還有沒有個四成,根本沒有!這種油耗與牌照稅至上的年代,誰跟你買這種大又耗油、稅金又難看的二手車?


 


裕日當初搞這個專案,無非也是因為自己身為一個堂堂的原廠,當然有這個權利去「決定」二手車價,下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但是有這種想法的也不止裕日,所有搞 CPO 的全部都是有這種不正當幻想,因為他們還忽略了一個關鍵:「鑑價者」。


 


二手車再怎麼賣,總是得有人決定要用多少錢買多少錢賣吧!前面已經提過了,二手車的估車本來就是一門學問,原廠自己也不能說我自己是原廠所以就不管市場起伏自己玩(其實現在除臺灣蒙地拿與 LEXUS 以外都是這種自娛娛人的方式在進行)。原廠 CPO 部門的經理,通常就是扮演估價的決策者,問題來了,有這種估車能力的人幹嘛不跑去自己開店,反而給人請然後整天被幹到臭頭呢?這箇中奧義應該不難理解吧!既然二手車估車學問這麼多,豈是那些賣新車的人一時三刻摸得清楚的?在不明白的前提下,就很容易先入為主的認為為什麼估車行情一直在波動,是不是估車的人有問題、是不是低估了?能夠忍得住這些閒言閒語還願意堅守崗位不去外面狠撈一筆的估車達人,也差不多可以獲頒聖人了。所以絕大多數原廠估車的人就是一招:高估,反正就把價格定得很高去堵住那些上面人的嘴,賣不賣得掉再說,至少外表可以搞得風風光光,位子也可以坐得穩穩的。這種模式對於那些其實沒有估車能力的人很適合。


 


如此一來,整個局勢就豁然開朗了:原廠搞 CPO 是為了讓自家產品二手車價維持高水準,於是一些不懂估車的人拼命高估,對外讓消費者感覺好像這個品牌的車比較有殘值,對內也好交代,這就是現在台灣不少原廠認證中古車的寫照,也難怪當初和泰大張旗鼓的下去玩,最後也是放給經銷商自己收爛攤草草退出。最近有聽聞和泰打算把北都中都國都南都高都蘭陽的二手車部門全部收回再來搞一次,原因可能是因為現在不景氣,二手車市場交易又變得活絡,加上和運的「拍賣」搞得還行,和泰又想下來玩一把,老話一句,「有這麼簡單嗎」?下回,再來講更多不為人知的 CPO 內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LSIOR.C@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